天佑饶明利:读懂孩子的“情绪警报”——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推广 > 正文
2025 10/29 13:01:12

天佑饶明利:读懂孩子的“情绪警报”——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

字体: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疗健康”。

  和身体一样,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孩子可能会被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所困扰,却无法准确表达,最终可能以行为问题呈现出来。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师饶明利,和我们一起聊聊如何读懂孩子的“情绪警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主持人:饶老师,您好!

  饶明利: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发现现在提到孩子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现在的孩子变得更“脆弱”了,还是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饶明利:首先,我想明确一点:不是现在的孩子变“脆弱”了,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的认知也在提升,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我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意识确实在不断提高。过去,孩子的一些情绪行为问题可能被简单归咎为“叛逆”“被宠坏了”或“提前进入青春叛逆期”。现在,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学校和社会开始更早地识别和正视这些问题。

 主持人:当孩子内心遇到困难,他们往往不会直接说“我抑郁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哪些具体的行为变化,来捕捉到孩子可能正在发出心理“求救”信号呢?

  饶明利:孩子很少直接求助,更多是通过行为上的变化来释放信号。家长需要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重点留意五个方面的显著或持续性改变,如果持续两周以上需特别警惕:

  1.情绪变化:这是最核心的信号。比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悲伤易哭或烦躁易怒,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孩子可能会经常表达“烦死了”“没意思”,或者表现出过度的自责、自卑,认为“都是我的错”“我是个废物”。

  2.行为变化:对过去非常热衷的兴趣爱好(如运动、画画、和伙伴玩耍)显著失去兴趣。可能变得孤僻,拒绝社交,不愿出门见人。有些孩子可能出现逆反行为增强或出现自伤行为。

  3.学业变化: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可能出现明显下滑,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消极,甚至产生厌学、拒学的情绪和行为。

  4.生理变化:频繁抱怨查不出明确原因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心慌、胸闷等。睡眠习惯改变,如失眠、早醒、噩梦增多,或过度嗜睡。食欲显著改变,要么暴饮暴食,要么没胃口。

  5.言语和关系变化:可能会间接表达“活着没意思”或感到“无意义”。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会抱怨没有朋友或同学针对他,与家人、朋友的冲突可能增多。

  特别需要提醒家长,“突然不愿上学”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或校园欺凌等问题。

 主持人: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在您的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有哪些?

  饶明利: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确实多样,但以下几种尤为常见:

  1.情绪障碍:其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最为常见。抑郁障碍不仅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也可能表现为易怒和躯体不适。焦虑障碍则包括广泛性焦虑(对很多事情过度担心)、分离焦虑以及社交恐惧(害怕被人评价,不敢与人交往)等。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是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3.与学业和压力相关的问题:如考试焦虑、厌学。孩子可能因为达不到自己或家长期望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

  4.人际关系与行为问题:包括同伴关系困难、逆反心理以及网络成瘾。一些孩子还会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5.发育性障碍: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抽动障碍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可能会共同出现,需要专业评估来明确诊断。

 主持人:如果家长真的怀疑孩子情绪不对劲,您的第一建议是什么?同时,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最需要避免哪些错误的应对方式?

  饶明利: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当怀疑孩子情绪不对劲时,我的第一建议是,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目前正在经历什么,但要避免操之过急,将关心变成一种“审讯”。因为如果时机和方式不对,这种谈话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而关闭心门。

  我认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

  1.创造安全、开放的沟通环境:选择一个孩子比较放松的时刻,用关心而非质问的语气开启对话,比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有点累,愿意和我聊聊吗?”,过程中家长要做到“三个不”:不随意打断、不任意批判、不主观臆断。

  2.倾听要重于说教:谈话的目标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或给出建议。要允许孩子表达,即使那些想法在家长看来是“错的”。在孩子宣泄情绪时,允许他大哭或通过运动等方式发泄,家长在一旁陪伴,给予拥抱等身体安慰,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这一点很重要。

  3.可以表达理解与共情: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可以说:“我知道你因为……感到很委屈,这确实让人不好受。”这传递的信息是我关心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事情的对错。

  家长需要避免的错误方式有:

  一是批评说教和否定情绪。如“你怎么这么脆弱”“这有什么好烦的”“你就是想太多”。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从而不再向你求助。

  二是“审讯”一样追问“为什么”或者讲大道理、急于给出解决方案等。这会让沟通的焦点从“情绪”转向“问题”,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我们需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三是讳疾忌医。不要将孩子的心理问题简单归咎于“叛逆”或“被宠坏”,从而拒绝寻求专业帮助。心理问题和其他身体疾病一样,需要科学干预。

  主持人:很多家长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可能还有所顾虑,不太了解具体是做什么。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在天佑儿童医院,一个孩子来到这里寻求心理帮助,通常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饶明利:好的。专业心理帮助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旨在提供个性化的评估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初始访谈:心理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孩子的成长经历、目前的困扰、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等。同时也会与孩子进行交流,形成初步印象。

  2.专业评估:除了交谈,我们会使用一些标准化的心理评估量表或工具,对孩子的认知、情绪、行为等进行量化评估,这有助于更客观地了解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

  3.诊断与反馈:医生会综合所有信息做出专业诊断,然后向家长和孩子详细解释评估结果和诊断,确保家人充分理解现状。

  4.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干预是综合性的,可能会包括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及家长指导和支持。

  主持人:最后,我们想回到“防患于未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您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饶明利:培养心理韧性,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并非通过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件“小事”入手:

  1.建立稳固亲密的亲子关系,这是所有韧性的基石。花时间进行不评判的“互动性陪伴”,如一起散步、玩游戏、聊些“废话”。让孩子确信,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安全的海港。

  2.允许并指导孩子体验和管理情绪。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告诉他悲伤、愤怒、害怕都是正常的。然后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比如倾诉、写日记、画画、运动等。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情绪和行为是有界限的,可以生气,但不能伤害自己和他人。

  3.放弃完美主义与全能感,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或失败时,引导他关注“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你为什么会失败”。

  4.鼓励接触大自然和体育运动。

  5.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意义感。多夸奖孩子的努力、策略和过程,而非仅仅看重结果。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