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小学:探索“五防”教育新路径 筑牢成长安全网-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8 15:23:49
来源: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小学

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小学:探索“五防”教育新路径 筑牢成长安全网

字体:

  当孩子通过学校设立的“悄悄话信箱”发出求助,从而避免了一次可能的伤害;当学生在家中主动、坚定地提醒父母“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当班级氛围因一份共同制定的《班级友好公约》变得更加融洽……这些看似微小的片段,共同拼凑出一所小学在安全教育上的坚实图景。

  在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小学,安全教育不再仅仅是悬挂墙上的制度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动课程、联动四方的协同实践,以及深植于4000余名师生心中的自觉行动。这所“平安校园”示范校,立足于“让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办学理念,以“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防诈骗、防灾害”为核心的“五防”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可感、可知、可用的安全教育新路径。

  系统谋划

  织就一张“跑在风险前面”的防护网

  “安全工作需要‘未雨绸缪’,需要‘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大足区海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伟表示,这是海棠小学所有人员的共识。但共识如何落地?答案在于用一套精准发力、动态响应的长效机制,织就一张“跑在风险前面”的防护网。

  大足区海棠小学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

  海棠小学打破部门壁垒,成立由安稳办牵头,德育处、教务处、心理咨询师、督导室等多部门联动的“五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清晰的三年行动蓝图——《海棠小学“五防”教育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一年打基础、两年强特色、三年成体系”的目标。同时,学校建立“校级包年级、中层包班级、教师包学生”三级责任网格,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到事,精准嵌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这套机制的“智慧”在于它的预警能力。海棠小学通过“安全隐患台账”“学生异常行为观察表”“家长反馈直通车”三大工具,建立起灵敏的风险感知系统。

  2023年春季,学校通过“学生异常行为观察表”和“安全隐患台账”,排查发现“高年级学生网络社交活动显著增多”这一现象。“数据会说话。”学校“五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我们立即在月度风险研判中将其列为重点,并迅速在全年级强化了‘防网络诈骗’主题教育。”正是这种基于数据的动态研判,海棠小学让安全防护网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课程赋能

  让安全知识不再“左耳进右耳出”

  如何让知识入脑入心?海棠小学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将安全知识融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构建起“学科渗透+专题教学+实践体验”的课程体系,让安全知识在学科融合、情景模拟与分层教学中不再“左耳进右耳出”。

  “我们常说‘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是身体的红灯区’。”一位低年级班主任介绍起学校的防性侵教育,“对年幼的孩子,我们用‘身体红绿灯’这样的游戏,帮助他们建立身体边界意识。”

  在防性侵教育中,海棠小学巧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低年级的“身体红绿灯”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隐私部位;中年级的“如果有人摸我”情景讨论,赋予学生说“不”的勇气;学校联合大足区法院“春蕾守护行动”主讲人雷莉,通过“生理认知+场景判断+求助技巧”三段式教学,为高年级学生开展防性侵知识讲座。

  防欺凌教育同样在海棠小学的课堂中找到了生动的表达。

  大足区海棠小学开展防欺凌教育。

  2023年秋季,海棠小学五年级某班出现“孤立转学生”现象,班主任通过“角色互换”班会课,引导学生理解“被排斥”的痛苦,最终全班共同制定出《班级友好公约》;针对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初期社交需求增强但辨别能力有限的特点,学校设计“拒绝欺凌·远离诈骗”主题班队会(六年级专场),通过情境导入、隐性欺凌揭秘、“守护工具箱”讨论等环节,强化学生对“孤立排挤”“网络嘲讽”等隐性欺凌的识别与应对能力。班会中,学生结合学校“三级响应机制”梳理应对方法,还共同升级《班级友好公约》,新增“不传播同学负面话题”等条款,推动班级互助氛围愈发浓厚。

  “防溺水教育融入体育课的急救训练,学生们在实操中掌握自救技能;防诈骗教育化身‘反诈小侦探’项目式学习,通过‘陷阱盲盒’‘线索推理’等游戏,让学生在趣味中提升辨识能力;防灾害教育与校园隐患排查结合,孩子们成为安全环境的共建者。”海棠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安全教育从“知”跨越到“行”,这种跨越,正在海棠小学的课堂上悄然发生。

  协同共育

  安全防线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海棠小学深知,校内教育若不能走向实践、融入生活、联动社会,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通过“协同共育”与“实践赋能”,构建“家庭-学校-社区-部门”四方协同网络,将安全防护网织得更宽、更密,让安全防线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2024年,海棠小学以“防溺水+防灾害”为核心主题,联动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大足区疾控中心等单位,启动“平安花开”五防教育亲子实践日活动,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家庭协同的防护能力。

  大足区海棠小学与派出所等单位建立联动机制,聘请专业力量走进校园讲课。

  活动现场,海棠小学法治副校长、派出所民警讲解“野外水域与安全泳池”的识别要点,现场演示“同伴落水后呼救、抛物救援”的正确方法,亲子组合模拟“竹竿救援”场景;现场设置“暴雨逃生通道”和“烟雾逃生帐篷”,社区安全员讲解排水管道隐患排查技巧,家长和孩子在模拟场景中练习“弯腰捂鼻、沿墙撤离”的逃生动作,还原学校“全场景应急演练”的核心要点;在反诈互动区,孩子们成为“家庭安全宣讲员”,引导父母识别诈骗陷阱……这场覆盖200组家庭的活动,将“五防”知识从书本条目,转化为一次次亲身体验。

  这正是海棠小学“家庭-学校-社区-部门”四方协同网络的生动缩影。如今,学校已将“平安花开”亲子实践日等活动常态化,并通过“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展2次“五防”专题培训,2025年累计培训家长4800人次;与社区合作设立“安全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家庭延伸”的闭环教育模式,持续织密“五防”教育社会网络。

  “三年来,这套体系的成效显著,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从82%提升至98%,校园连续三年保持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周伟表示,海棠小学将继续以“五防”教育为抓手,用更温暖的课程、更扎实的行动、更开放的协同,为孩子们编织一张更紧密的安全网,让每颗童心都能在阳光下自信成长。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