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深植巴渝沃土 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8 10:48:24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深植巴渝沃土 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字体: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聚焦巴渝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创新的实践路径和育人的初心使命,在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这条道路上深耕不辍,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研-产-用融合发展之路,为重庆的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体育力量”。

  理论筑基:系列专著构建学术研究新高地

  学术研究是传承发展的根基。该学院以张世威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教育部及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构筑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团队产出了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与族群和谐关系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专著。这些著作,与早期出版的《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研究》共同构成了学院在该领域的“三部曲”,系统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流域人类学”等新理论与新方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

  平台聚力:“四级联动”机制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强大的平台是汇聚资源、赋能发展的重要引擎。学院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基地”这一国家级平台。以此为核心,协同校级科研机构“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院级“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并与重庆市民宗委、各区县中小学校共建体育文化传习研究基地,形成了从“地方-学校-市级-国家级”的“四级”平台联动机制。这一立体化网络,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为理论研究落地、文化传习推广与社会服务实践铺设了高速通道。

  服务社会:把科研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

  学院始终坚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团队挖掘、整理并创新开发的“竹马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艺精湛,文化特色鲜明,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一等奖,实现了重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团队的理论研究直接指导了基层实践。张世威教授在《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当地以此为指导,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文体旅融合品牌,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学术研究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

  文化育人:让传统体育在校园“活”起来

  传承的关键在育人。学院将研究成果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一方面,加强课程开发,将挖掘整理的峨嵋武术点易派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校大学体育课程,实现了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另一方面,通过连续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成立各类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社团,让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学院还深入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赋能增量。

  专业强基:打造西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摇篮

  为系统化培养专门人才,学院积极谋划,成功申报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这不仅填补了重庆市在该专业领域的空白,更将通过专业化、体系化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亟需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教学与研究人才。学院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系统化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打造高水平运动代表队,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取得成绩,展现了“长师”学子的卓越风采。

  团队传承:凝练特色学科研究的“先锋队”

  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一支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学科团队。学院已凝练形成了一支由博士、教授领衔,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巴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特色学科研究团队。他们既是学术探索的先锋,也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走在巴渝大地,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并努力让其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