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明明睡着了,却感觉自己没睡;有的人呼噜震天响,还以为是睡得香。为了搞懂睡眠这件神秘的事,大家没少花心思,用智能手表、智能床垫盯着数据自我分析,结果反而更焦虑、更失眠。
重庆松山医院睡眠中心提醒,其实不用这么折腾,直接给睡眠做个体检——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简称 PSG),就能轻松了解睡眠的真实状况。
多导睡眠监测:睡眠的全面体检
老是睡不好?先给睡眠做个体检。多导睡眠监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次关于睡眠的全面体检。

示意图。
通过连接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无创传感器,这项检查能整夜不间断地收集以下信息:
脑电波:判断处于清醒、浅睡眠、深睡眠,还是做梦阶段。
眼动情况:辅助识别梦境期(REM 睡眠)。
肌肉活动:记录下颌与四肢是否存在异常活动,比如磨牙或肢体运动。
呼吸状态:监测气流以及胸腹部呼吸运动,筛查各种呼吸事件(暂停、低通、呼吸努力)。
血氧与鼾声:评估是否缺氧,以及打鼾的严重程度。
心电活动:观察睡眠中是否出现心律异常。
身体姿势:分析不同睡姿对呼吸的影响。
所有这些数据最终会汇集成一份详细的睡眠报告,清晰呈现睡眠的真实状态。
睡眠障碍诊断“金标准”
多导睡眠监测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睡眠障碍的“金标准”,主要有三大作用——
找出睡眠问题的真正根源
有人长期抱怨“睡眠片段化”,结果发现是呼吸暂停导致频繁觉醒;有人觉得自己“整夜未眠”,实际睡了足够时间,只是深睡眠太少。它能客观区分“主观感受”与“实际睡眠问题”。
识别隐藏的健康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OSA):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造成慢性间歇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
REM期行为障碍:睡眠中出现伴随梦境的肢体活动和情绪反应,动作常粗暴、猛烈,可造成自伤及伤及他人,可能是帕金森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早期征兆。
夜间癫痫或心律失常:有助于捕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异常。
为治疗提供明确方向
是失眠、焦虑,还是睡眠呼吸问题?该用药、使用呼吸机,还是认知行为治疗?是否需要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协同干预?多导睡眠监测能给出答案。

示意图。
7种情况应监测睡眠
如果你符合以下某一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进行监测:
失眠问题持续,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打鼾声响、伴随呼吸中断或白天疲倦;
难以控制的日间困倦,影响驾驶或工作专注;
夜间多梦、梦游或出现异常肢体动作;
已患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医生怀疑合并睡眠呼吸问题;
儿童夜间打鼾明显,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效率下降;
疑似存在夜间癫痫或不明原因心律异常。
检查会不舒服吗?
很多人担心“戴着一身设备怎么可能睡得着”,其实完全不用顾虑:
传感器都以无创方式粘贴,并无痛感;
监测环境通常安静私密,类似舒适的酒店单间;
大多数人仍可正常入睡,即使比平时浅一些,也已足够提取有效数据;
完全不必担心“睡不着就白做了”,专业设备依然可以捕捉到有价值的生理信号。
如果你长期受困于睡眠差、打鼾严重或白天精神不济,请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次专业的睡眠监测,或许正是改善睡眠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