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疗健康”。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了解不深的疾病——高血压。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重庆康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建平,为我们解密这个“无声”的杀手。
主持人:刘主任,您好!
刘建平:主持人,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常说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号呢?那我们该如何发现自己血压是否异常呢?
刘建平:“无声的杀手”这个称号,形象概括了高血压的特点。之所以说“无声”,是因为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甚至一部分患者在中期,都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不会像感冒发烧那样立刻给你警示。但高血压却在“暗中”持续损害我们的身体。血压越高,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越大,会导致血管变形,血管内膜受损。血压持续升高引起动脉血管及其供血的器官(如:心、脑、肾脏、中央及外周动脉、眼等)缺血和缺氧损害。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的危险因素,长期平稳降压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延缓这些不可逆的损害。
至于如何发现,我给大家几点切实的建议。首先,最方便、最推荐的是家庭自测血压。自己在放松状态下测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平时的血压水平。其次,定期体检和在医院的诊室血压测量是基础。对于一些情况复杂的患者,我们还会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背一个机器回家,它能全面记录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在诊断标准上,大家要记住一个数字:140/90 mmHg。如果在不是同一天、多次测量后,收缩压(高压)≥140,和/或舒张压(低压)≥90,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了。
主持人:那么,哪些原因会导致高血压?
刘建平:高血压的病因,一部分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遗传、年龄增长以及性别差异。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研究显示,70%-80%的高血压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吃出来的风险:高盐、低钾饮食是中国人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高糖、高饱和脂肪的饮食也会助推肥胖和代谢问题。
胖出来的风险:超重和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脏负担,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喝出来、吸出来的风险:过量饮酒和吸烟(包括二手烟)都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损害血管。
闲出来、愁出来的风险:长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精神紧张、焦虑,会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和激素水平失调,导致血压居高不下。
并存的风险: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它们与高血压会“协同作恶”,极大加速血管病变。
所以,预防和管理高血压,牢牢管住这些生活方式是关键。
主持人:看来健康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您能给观众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吗?
刘建平: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对抗高血压的“第一线药物”。我给大家开一张“生活处方”:
管住嘴:严格控盐,每天不超过一个啤酒瓶盖的量(约5-6克)。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和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迈开腿:保证规律运动。推荐每周5-7天进行快走、慢跑这样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左右。步行是个好方法,试着达到每分钟110-140步的速度。
控体重:努力将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4之间,男性腰围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减重本身就是最有效的降压措施之一。
平心态、保睡眠:学会减压,避免长期熬夜,保证优质睡眠。睡前可以做做腹式呼吸、冥想等帮助放松。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严格限制饮酒。
做到这些,不仅能够预防高血压,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还能增强降压药物的效果,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主持人:对于确诊的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怎样才能测准?
刘建平:家庭血压监测的意义非常大,它是连接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桥梁。首先,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只在医院血压高,或者反过来,在医院正常、回家却高的‘隐匿性高血压’。其次,它能让患者亲眼看到服药后的血压变化,极大地提高治疗信心和用药依从性。最后,记录的数值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患者在家测血压,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测量前:半小时内不吸烟、不喝咖啡浓茶、不剧烈运动,排空膀胱,在安静的环境下休息至少5分钟。
测量时: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裸露上臂,将袖带绑好,确保袖带高度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测量过程中不要说话。
另外补充一点,最好是晨起测血压,患者休息一晚上后,晨起血压更能代表患者真实血压,白天活动后血压会不断变化,存在波动。
主持人:那么,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该如何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才能稳定血压?
刘建平:血压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信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遵医嘱进行的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两者缺一不可。
在随访管理上,如果血压还没有达标,患者需要更密切地随访,可能每1-2周就需要来医院一次,医生会根据情况快速调整治疗方案,尽快让血压稳定下来。
一旦血压已经达标,也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每3个月定期回来复查。医生会评估血压控制情况,检查靶器官是否安好,了解有无药物副作用,并再次强化生活方式的指导。
总之,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我们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科学地认识它,主动地管理它。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主任今天带来的详尽科普。管理高血压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科学的持久战。希望今天的节目能让大家有所收获,我们下期再见。
刘建平: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