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剧《天下大足》排练现场
大足石刻,名扬世界。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创作蓝本,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舞剧《天下大足》,正以全新姿态向第十八届文华奖发起冲击——10月18日—19日,该剧在四川省宜宾市酒都剧场完成本届文华奖参评展演。10月31日—11月1日,将前往北京国家大剧院,作为第九届老舍戏剧节展演剧目与观众见面。
舞剧《天下大足》以“人间小满,天下大足”为核心命题,用舞蹈语汇展现千年石刻背后的工匠精神与烟火人间。该剧是重庆市和大足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的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之一,也是重庆首度与国家艺术院团深度合作推出的舞台艺术作品。首演以来,舞剧《天下大足》已在全国13个城市演出39场,得到社会各界和业内广泛认可和好评。
穿越千年的石刻之舞
南宋时期,烽火连天,流民少年小福为躲避战乱逃至大足。危难之际,一群栖居山崖之下,世代以开凿摩崖造像为业的工匠将他救起。小福目睹荡气回肠的开山化石和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后,与石刻结下不解之缘……
10月18日、19日,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展演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举行。舞剧《天下大足》升级版接连上演,向全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发起最后的冲击。在世界石窟艺术的长河中,大足石刻以其“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独树一帜。唐至两宋的数百年间,栖居于这片土地上的工匠开山凿石,把对“人间小满”的美好向往,化作了崖壁上的累累刻痕,勾勒出“天下大足”的远大理想。
舞剧《天下大足》聚焦南宋大足石刻工匠的传奇故事,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精神为核心,通过舞蹈演绎“慈、善、孝、义、廉”等价值理念,将历史文物与当代审美融合,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舞台艺术将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剧《天下大足》的创作灵感,植根于大足石刻辉煌灿烂的造像艺术。舞台上,石刻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化为鲜活的意象,生动诠释着大足百姓对“人间小满”这一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组像、宝顶山圆觉洞外的第30号“牧牛图”、宝顶山第20号地狱变相龛“养鸡女”、宝顶山第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中的“吹笛女”、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龛”、石门山第6号“十圣观音洞”、石篆山第2号“志公和尚龛”等等,这些石刻形象,共同织就了一幅幅人间烟火的生动画卷。
剧中同样融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留白:如宝顶山大佛湾第22号“十大明王像”未竟的千古之谜,成为戏剧冲突的创作原型;而大足作为“中国荷莲之乡”所承载的意蕴,也为采莲等场景的诗意呈现提供了艺术源泉。该剧将大足的风土人情升华为舞台语汇,使剧中连绵不绝的斧劈刀凿与人间烟火,皆与那片崖壁血脉相连。
回望大足石刻数百年的开凿历程,不仅完成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艺术融合,更将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和人间愿景镌刻于崖壁上,共同铸就了其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鲜明气质。这不仅是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百姓对理想世界的深情告白——人间小满,天下大足!
而观众席上不断爆发出的雷鸣般的喝彩与掌声,成为对舞剧《天下大足》最好的褒奖。
宜宾市民苏女士对演员们的表现赞不绝口:“看完舞剧天下大足,我对大足石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以后一定抽空去实地游览一下”。
“十分震撼!这部剧让我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宜宾中学生赵聆言说,剧中工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深为中国有这样的石窟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守正创新的视听盛宴
2023年8月,大足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签订创制合作协议,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只此青绿》班底担纲创作,由韩真、周莉亚为艺术顾问,郭长虹为剧本指导,马洪湉为编剧,刘翠、张雅琦为总编导,张翰、孟庆旸等演员领衔主演,全力打造舞剧《天下大足》。
舞剧《天下大足》分为缘起、担山、采莲、烟火、传承、无常、梦回、觉悟、若水、不息等十个篇章。这部重庆首次与国家艺术院团深度合作推出的舞台艺术作品,已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得到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广泛好评和认可,并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舞剧《天下大足》于2024年12月在北京试演。该场演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作为外国专家2025年新年专场文艺演出包场观看。演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今年2月,舞剧《天下大足》开启首轮巡演。重庆的首场演出,一经开票便受到广大剧迷热捧,2月21日、22日两场演出票仅1天就全部售罄,并于23日加演2场,4场演出上座率均高达95%以上。
首演以来,在重庆、杭州等13个城市演出39场。借力舞剧热演,大足还创新开展了“跟着舞剧游大足”城市推广活动,即在巡演城市配套开展一场“名家品石刻”访谈、一场“集美大足展”、一场“大足文创产品展销”、一场“文旅推介会”、一场“招商推介会”等“五个一”宣传营销活动,受到了社会关注、促进了文旅消费,极大地提升了舞剧《天下大足》的美誉度和大足石刻的影响力,让“艺术共鸣—消费转化—实地体验”成为现实。
统计显示,2025年1-9月,大足石刻景区接待游客155.74万人次、同比增长77.95%。
“舞剧《天下大足》为重庆文艺舞台增加了一抹亮色”“具备成为‘全国进位、西部领先和重庆辨识度’精品力作的良好条件”业界专家评价道。
2025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开展第十八届文华奖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新增舞台艺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演出行业组织、演出院线、票务平台、演播平台可以结合自身业务工作推荐作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随即向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积极推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推荐申报舞剧《天下大足》参评,助力该剧成功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环节。
开启首轮全国巡演后,舞剧《天下大足》主创团队根据观众意见,对该剧进行“边演边改”。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环节后,主创团队再次对这部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包括对结构、节奏、细节、舞蹈、音乐等都进行了调整,对原版实现了全面升级。
“具有非常大程度的修改和提升,可以从中看到独属于舞剧的一些表达。”据男主角小福的扮演者张翰介绍,升级版与上半年在全国巡演的版本相比,这次不是将历史和石刻原样照搬舞台,而是用舞剧的手法进行表达,明显增加了演出的质感,即便此前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也会看到许多新鲜的东西。
链接>>>
评论撷萃
作为区域身份的大足石刻,具备了中华文明标识的基本品格,但所谓的标识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石刻”的形态上,而是要拓展出它的精神意涵。
我在原文化部艺术司工作时,曾两次到过“大足摩崖石刻”。其中许多民间生活场景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足石刻”刻石时留工匠名,应该是工匠把自己融入“神圣”的一种愿望。记得那时除了了解到民间生活场景,被研究者反复介绍的便是“媚态观音”。今天我们解读这种“愿望”的义涵,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历史见证”。舞剧《天下大足》告诉我们,真正的“大足石魂”是石刻者化世俗为神圣、以匠心铸文明。也就是说,舞剧《天下大足》作为“上乘之作”,最重要的便是“创意视角、立意开拓”的上乘。
这样一部为民众自己树碑立传的舞剧,体现出舞剧主创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自觉。他们一方面把刻石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拟象地、写意地出现了石刻中的图像——不是为艺术而生活,而是视生活为艺术。
——于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舞剧《天下大足》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足石刻的壮丽景象、雕刻工匠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下大足”理想社会的渴望。
该舞剧通过十个篇章生动再现了大足石刻群的丰富景象,包括开凿过程的艰辛、师徒间的深厚情谊、烟火人间的幸福美满和田园生活的唯美画卷。此外,舞剧《天下大足》还将大足石刻的“慈、善、孝、义”精神注入当代语境,用年轻观众熟悉的艺术形式唤醒文化认同。主创团队依托演员们精湛的舞技,生动再现石刻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感受舞蹈之美的同时,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该舞剧不仅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胆探索。通过舞台表演和配套活动,观众不仅能领略石刻文化,还能实地感受千年石刻的历史韵味,助力重庆在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冉彪 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对文物工作而言,我们强调的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着眼点是保护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我们强调的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眼点是创新创造。舞剧《天下大足》正是在把握这一时代要求的大背景下孕育出的又一经典之作。
从崖壁到舞台的空间转换,从石雕到舞姿的形态转译,从凝固的雕塑艺术到流动的舞蹈艺术,从追求永恒的存在到体现刹那间的绽放,从宗教叙事到人文精神的主题升华,舞剧《天下大足》都在当代表达中绽放出了异彩。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表达既非刻板摹写,亦非肆意解构,而是在深刻理解大足石刻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了转换、改写、再现与多重维度的升华,完成了符合时代语境的审美重构,给我们呈现出了一部既源于大足石刻,又不拘泥于大足石刻,既体现传统,又注重创新的优秀舞剧。
同样很有意思的是,大足石刻本身有别于其它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源于经典而不拘泥于经典,就是打破程式勇于创新。由此可见,大足石刻与舞剧《天下大足》在创作上何其相似。前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者,我想也会成为经典。
——黎方银 原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
彭光灿 刘茂娇 图片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