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就是调皮了点,长大就好了。”“他看电视能坐一下午,怎么可能是多动症?”“老师总告状,我除了打骂,真的没办法了……”如果您对以上场景感到熟悉,那么您的家庭可能正陷入对“多动症”的常见误解中。
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医生介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但大多数家庭对其认知存在误区,这些误区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看不见的“绊脚石”。
误解“多动”本质,认为只是调皮不听话
多动症的核心缺陷在于“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而非简单的行为问题。普通孩子的调皮是“有目的、有场合、能控制”的;而多动症孩子的冲动和多动是“不由自主、难以抑制”的。他们并非不想安静,而是大脑的“刹车系统”和“方向盘”出了故障,难以根据环境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医生表示,请停止将孩子的行为归咎为“故意”或“品德问题”。当孩子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时,应寻求专业评估,而不是一味责罚。
忽视“安静”的多动症,女孩更易被漏诊
多动症有三种类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其中,“安静”的注意缺陷为主型极易被忽视。这类孩子(尤其常见于女孩)可能并不多动,但大脑却在天马行空,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写作业,做事拖拉、丢三落四。他们常被贴上“白日梦家”“懒散”“不聪明”的标签,内心充满挫败感。
家长不要被“安静”的表象迷惑。如果孩子经常神游、做事拖拉、粗心大意、听而不闻,即使他安静地坐在那里,也可能正在与多动症作斗争。
盲目相信“长大就好”,错过黄金干预期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多数患儿的症状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等待“自愈”的代价是巨大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会因执行功能落后,持续在学习效率、同伴关系、自信心和规则意识上受挫,从而引发厌学、焦虑、对立违抗等二次伤害,届时再干预将事倍功半。
6-12岁是行为矫正和大脑功能训练的黄金窗口期。 一旦怀疑,应尽早由儿童发育行为科或精神科医生进行科学诊断,抓住干预的良好时机。
重“药”轻“行为”,治疗方式单一化
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核心症状,为行为干预“铺平道路”,但它无法教会孩子所有技能。多动症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学、教育、心理和家庭的四维联动。树立“综合干预”的观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将药物治疗与科学的行为管理、家庭支持和学校配合结合起来,才是帮助孩子的很好路径。
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医生表示,理解多动症的真相,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家长应放下误解,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