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集市于10月22日在璧山区秀湖公园落下帷幕。这场集6大特色场馆、5大功能展区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以“沉浸式体验”为桥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专业诊疗与市井生活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的深刻内涵。
场馆筑根基:传统智慧的“活态传承”
6大特色场馆如同6座“中医药文化驿站”,分别从诊疗、营养、技艺、趣味、历史、非遗六个维度,为市民搭建了全方位了解中医药的平台。
国医馆内,国医大师唐祖宣、全国名中医童安荣、刘华宝,重庆市名中医杜文孝等专家团队轮流坐诊,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

国医大师唐祖宣坐诊。
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现场展示了传统中药炮制技艺,并开设“小小药工”亲子课程,让市民亲手体验捣药、搓丸等互动项目,感受中药制作的魅力。
“洞见医脉”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担任馆长,通过清代药罐、民国针灸铜人等历史实物,结合璧山本地中医药发展史料,生动呈现了中医药的传承脉络。馆内还开设非遗科普课堂,教授刮痧、拔罐、八段锦等实用技能。
展区拓边界:科技与潮流的“破圈融合”
五大功能展区以“科技赋能+潮流表达”为切入点,推动中医药走进不同年龄层市民的生活。
智能诊疗区配备了20余台中医智能设备,涵盖体质辨识、经络检测等功能。这些设备将中医“望闻问切”数字化,既保留了传统理论内核,又提升了服务效率,成为连接中医药与年轻人的“科技纽带”。

智能体验区体质辨识。
潮流文创区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热点,推出了中药材书签、DIY冰箱贴、中药手串等文创产品,并开设香囊缝制、药材拓印等手工课程,两天内接待体验者超1000人次。

中药文创产品DIY。
药食同源区则把“健康”搬进了餐桌,展示了石斛馒头、中药棒棒糖、开胃健脾蛋糕等养生食品,所有试吃品均标注成分和适用人群,让市民在品尝中了解药食同源理念。

药食同源产品。
技艺暖人心:非遗绝学的“民生温度”
民间中医技艺集市与健康义诊区集中展示了41项中医技艺,本土医师现场坐诊,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疗效,让市民感受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渝州正骨郭氏筋伤推拿术”传承人现场演示“拨筋理络”“分筋整复”手法,快速缓解运动损伤;“黄氏循经点穴火药酒疗法”以其独特的“闪火”“啄火”手法,吸引众多市民体验。

渝州正骨郭氏筋伤推拿术。
健康义诊区由璧山区人民医院针灸科罗梅和广普镇卫生院中医师坐诊,针对常见病提供针灸、中药等治疗,两天内累计服务506人次,开展健康宣教1326人次。

健康义诊区。
文化入生活:从“看见”到“认同”的跨越
本次活动通过多元化的体验方式,实现了中医药从“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跨越。市民在体验中不仅了解了中医药知识,更掌握了实用的养生方法,为“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技艺体验问诊。
璧山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此次集市通过“特色场馆+功能展区”的布局,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服务、产业成果展示的有机结合。40余项中医技艺、20余台智能设备、150余种特色产品,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中医药不再是遥远的传统,而是触手可及的健康选择,真正实现‘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侯巧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