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的居家护理需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自今年6月起启动“护理到家”项目,依托“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将专业护理从院内延伸至患者家中。
该项目由医院专业护士组成上门服务团队,重点为出院患者、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者、高龄失能老人及母婴群体等提供标准化、人性化的上门护理服务,切实打通了专业医疗护理走进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转型下的护理服务变革

上门护士正在为患者伤口换药。(夏冰 摄)
“以往去医院换一次药,全家都要出动,麻烦得很。”在璧城街道沿河东路南段沙厂家属院内,李婆婆的家属道出了无数行动不便患者家庭的共同困境。这“最后一公里”的艰难,成了横亘在专业护理与居家需求之间的巨大断层。
今年92岁的李婆婆,因长期卧床导致骶尾部发生了压力性损伤。由于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伤口护理成了家里的大难题。其家属在手机上为李婆婆预约了璧山区人民医院“护理到家”服务,经过专科护士定期上门换药和专业指导,李婆婆的伤口情况越来越好,家人也终于放下了心。
据了解,“护理到家”服务,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医院专业注册护士走出医院,走进患者的家门,为其提供规范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护士正在进行“护理到家”信息登记。(夏冰 摄)
护理部主任封敏介绍,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带来的是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照护压力日益增多。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难以为继。“许多家中的失能老人,他们的居家护理问题正成为许多家庭的牵挂。回应这份关切,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挑战与重要任务”。

上门护士与家属交流。(夏冰 摄)
事实上,这项“线上下单、护士上门”的护理到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失能老人,也覆盖术后康复患者、母婴群体、长期带管患者等多元人群。6月以来,项目累计服务449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2人次。
“患者预约后,我们会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环境、病情等,再选派相应的专科护士,备齐所需物品上门护理。”封敏介绍,护理服务完成后,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群众少跑腿,让专业的护理服务能够‘一键预约’触手可及。”
一体化平台与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为确保服务的安全、规范与高效,璧山区人民医院构建了“平台+服务+制度”三位一体的坚实架构。
平台是基础。“护理到家”项目以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为依托,搭建了功能清晰的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预约-护士上门-质控随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从系统层面筑牢医疗安全防线。
服务是核心。封敏介绍道,“参与上门服务的护士进行了均是从全院200余名专业护士中择优选拔,最终遴选出50余名业务骨干。这些护士均具备平均5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持有市级及以上专科护士证书及护师以上职称,独立完成相关专科操作不少于50例,从而确保专业能力与服务质量。上岗前,她们还须通过系统化的院级岗前培训与考核,以胜任在复杂家庭环境中提供与院内同质化的护理服务。”
制度是保障。医院建立了系统化的培训考核与质控体系。护理部定期组织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巧、应急处理、感染控制及智能设备使用等,并通过案例复盘、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上门护士在复杂家庭环境中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质控方面,医院专门制定了“护理到家”相关制度、规范等23项,配备专职质控干事进行现场跟单质控,构建“事前前馈预防、事中过程管控、事后结果反馈改进”的质量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保障服务质量。
从“护理到家”到“健康到家”的生态演进
据悉,为有序扩大“护理到家”服务覆盖面,医院相关领导多次进行项目调研及需求分析,在6月、7月、9月连续召开专项会议进行研判,持续将院内成熟的专业护理服务项目稳妥地放置线上。目前已上线涵盖产后护理、伤口造口护理、中医护理等9大类护理服务。
“当互联网的便捷与专业的温度相结合,护理服务便能跨越物理的阻隔,真正触手可及。”璧山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医院将继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互联网+护理”融合创新,引入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便捷性。医院也将积极推动区域护理资源整合,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力争将“护理到家”打造为区域性标杆项目,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安全、专业、触手可及的居家护理服务,为构建普惠包容的健康服务体系贡献更多力量。(陈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