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全国著名诗人北碚行”采风活动举行,诗人们走进金刚碑古镇。(陈李娟 摄)
10月23日,“全国著名诗人北碚行”采风活动举行,诗人们走进卢作孚纪念馆。(陈李娟 摄)
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秋雨初歇的北碚浸润在诗意的氛围中。10月23日至24日,北碚区举办以“巴山夜雨·嘉陵江上”为主题的第七届缙云诗会集中活动。千年前,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此写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千古名句;千年后,一场当代诗坛的盛会——缙云诗会,让这座城市再度因诗歌而充满文艺气息。
诗意传承:从“三千名流”到中国新诗创研中心
北碚的诗意基因,早已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中。抗战时期,郭沫若、老舍、林语堂、梁实秋等文学大家在此创作了《屈原》《四世同堂》《雅舍小品》等传世名作;教育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在此进行教育实验。“三千名流汇北碚”的盛况,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9年,北碚联合中国作协《诗刊》社、重庆市作家协会、西南大学等单位,共同打造了“缙云诗会”这一文化品牌。首届诗会便邀请了21位鲁迅文学奖、全国文学奖获得者,以及诗评家、核心诗刊负责人参加,创作优秀诗作100余篇,出版了诗集《夜雨寄北》,一举打响了知名度。
品牌锻造:七年磨一剑的诗意坚守
“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碚城诗韵”全民诗歌朗诵大赛、“全国著名诗人北碚行”采风、“川渝诗人北碚行”采风、诗歌沙龙、书画创作、诗歌朗诵展演……经过七年的精心打造,缙云诗会已发展为集创作、研究、传诵、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品牌。
“每一届缙云诗会都呈现出特色和亮点,但不变的是对诗歌艺术的坚守和对北碚文化的挖掘。”北碚区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诗会始终坚持“北碚文化特质”与“校地合作特色”的双轮驱动,既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又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学术优势。
这种坚持获得了丰硕回报。北碚区被中国作协授牌“中国新诗创研中心”,缙云诗会先后被评为“书香重庆优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重庆市基层文联系统“十佳特色品牌案例”。更令人欣喜的是,“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共征集到诗歌作品25000余首,出版了《夜雨寄北》《自在北碚》《诗颂风华》《诗漾林泉》《云水诗心》《缙云新韵》等诗集。
“在这个神奇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次迈步都可以产生灵感。”西南大学教授、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蒋登科曾评价北碚的诗意环境。西南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评委吕进更是发出了“行到北碚必有诗”的感叹。
诗城共生:以诗歌赋能文化发展
近年来,北碚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在景点打造、城市发展中融入诗词文化。这里曾因抗战时期“三千名流汇北碚”而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通过“百馆之城”建设被一一唤醒、精心传承,为诗教氛围营造注入鲜活动能。各类文化场馆展出诗歌书法作品,吸引众多市民观展;大街小巷、城市公园中,诗教活动层出不穷,诗歌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城市文化发展的韵律。
北碚将以缙云诗会为契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诗歌文化,加快建设诗意盎然的新北碚。(韦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