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巷尾开启新消费探索之旅——一碗面一壶茶 升腾山城烟火气-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17 08:34:12
来源:重庆日报

在街头巷尾开启新消费探索之旅——一碗面一壶茶 升腾山城烟火气

字体:

10月11日,陈隅茶铺(十八梯店)里正上演川剧变脸。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10月11日清晨7点,第一缕阳光洒进渝中区民生路巷口,与“龚大娃豆花面”店里蒸腾的热气、鼎沸的人声交融在一起。

  “老板,杂酱豆花面、桂花冰豆浆,各来5份!”

  “好嘞!”老板龚波麻利地擦桌收台,将冰豆浆递到5位“种草官”手中。“平均每天能卖出六七百碗面,周末、节假日甚至能卖上千碗。”龚波笑着说道。

  这家小面馆,正是重庆无数“烟火小店”生命力迸发的缩影。

  烟火气点燃城市消费活力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重庆美食,让山城处处氤氲着烟火气。

  龚波的这碗面,始于2014年。那年,他从广州辞职回到重庆,在南坪开了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社区小店,专心经营特色豆花面。靠着街坊邻里的口碑,生意不算火爆,却也细水长流。

  去年12月,龚波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将面馆搬到解放碑核心区的民生路。

  “地段更金贵,压力也更大了,但我想让更多人尝到这碗面。”他坦言,最初也曾心里打鼓,担心老客流失、新客不认。

  然而,这一焦虑很快被市场的热情消融。豆花与面的奇妙组合,不仅抓住了本地食客的胃,更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消费者。

  “重庆小面讲究麻辣鲜香,而我们这碗面的特色在于,豆花的细嫩爽滑与面条的筋道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再配上独门熬制的杂酱,传统风味又多了醇厚的口感。”龚波说,很快,客流就增长了近50%。

  在渝北区一栋临街建筑的二层,藏着一家没有招牌的川菜馆,同样是许多食客心中的“白月光”。这里没有大堂,仅有的6个包间需提前三五天预订。

  “最高的成本是时间成本。”老板唐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年四季,他雷打不动地在清晨七八点奔赴菜市场,只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

  厨师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30多年前从“唐肥肠”时代一路走来的老师傅,唐伟自己也常在晚市高峰亲自掌勺,烹制那几道看家的传统川菜。

  “锅气,就是餐馆的魂。”他说,“以前本地客人多,现在约三成是外地客人。”

  这些深耕于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用一碗面、一桌菜,点燃了城市消费活力。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重庆“必吃榜”上的“烟火小店”订单量环比上月激增215%。

  “后巷经济”催生温暖消费场景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后巷经济”,催生了山城巷、戴家巷老街区、枇杷山后街等一批颇具烟火气、人情味的消费场景。

  10月11日午后,“种草官”们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青石阶上漫步:上一秒,耳畔还是钵钵鸡、蹄花汤餐馆店主悠长的吆喝,声音里浸满了老重庆的市井味;下一秒,便在转角处与静谧的文艺书店、飘着醇香的老茶馆不期而遇。

  “盖碗茶,三位里面请——”

  在一座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中,“馆主”陈虹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茶馆内几乎座无虚席,茶香氤氲;院外人头攒动,游客们拍照、闲谈,好不热闹。

  从十八梯开街至今,陈虹一直守在这里,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在为十八梯‘守气’。”守的,是这熙熙攘攘的人气,更是真实而温暖的烟火气。

  为留住客人,陈虹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引入川剧变脸表演,让传统文化为烟火气增添韵味。菜单也会随四季流转而变化,除了一年四季都有的盖碗茶,还会在夏日推出冷萃茉莉花茶,在秋冬换上暖身的古树红茶。”

  “这里不但有蕴含老重庆味道的盖碗茶,还有各种创新的茶点,传统和潮流的结合,很有烟火气!”专程从成都赶来的“种草官”周晓萱说。

  陈虹的茶馆,是十八梯数十家茶肆的缩影。它们各具特色,却又共同深耕于此,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将人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流。

  “今年以来人气很旺,特别是节假日、周末,每天的经营额能达到去年同期的三四倍,”陈虹感慨道,“十八梯人气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接待游客量高达106.1万人次;戴家巷靠“后街经济”焕新,单日人流量达10万人次。

  政策赋能推动“小店”发展

  从“龚大娃豆花面”门店前络绎不绝的食客,到十八梯茶馆里此起彼伏的谈笑……这些看似寻常的烟火消费场景,正是重庆以“小切口”撬动消费大市场的生动注脚。

  目前,重庆市个体工商户已突破255万户,其形态多样,正不断重塑城市经济“毛细血管”。

  为支持像龚波、唐伟、陈虹这样的小店经营者,重庆近年来推出一系列精准政策:通过“小微商户普惠金融计划”提供低息贷款与贴息支持,降低创业成本;实施“街巷焕新计划”,优化后街小巷营商环境,鼓励特色小店集聚发展。

  同时,重庆依托美团等平台开展“烟火气数字化赋能行动”,帮助传统店铺线上引流、提升经营能力,让更多“藏在巷子深处”的好味道被看见、被认可。

  为帮助初创者破解商业门面租赁成本高昂的难题,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一系列场所登记创新举措:每个区县均设有微企孵化园、众创空间等,个体工商户仅需租赁一个工位即可完成经营住所登记,成本远低于商业门面。

  此外,重庆通过持续推行“一网通办”、释放场地资源等多项措施,帮助小店缓解经营烦恼,助力城市消费提振。

  近期公布的重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中还明确:未来三年内,将打造“山城后巷”品牌,培育创新创业新空间,大力发展“后巷经济”,塑造生活、消费、文旅等新场景,让老街巷富有烟火气、人情味。

  城市的消费活力,最终是由一个个微观个体的获得感来体现,重庆以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包容的城市性格,让最接地气的市井烟火与最前沿的消费潮流和谐共存、相互赋能。

  一次次舌尖体验、一场场文化互动,精准滴灌至每个小微业态,汇聚成为山城消费升腾的烟火气。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