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的迎龙创新港,近年来,科创人才加速汇聚,科创平台矩阵加速成型。
“‘十四五’期间重庆经开区GDP连跨两个‘百亿台阶’,正向‘千亿级开发区’迈进。”在10月17日南岸区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南岸贡献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上,重庆经开区改革发展科技局局长刘燕龙介绍,如今重庆经开区早已成为南岸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十四五”以来,重庆经开区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依托“四园一港”产业载体,聚焦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3个千亿级和节能环保、汽车电子2个五百亿级的“3+2”重点突破产业,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策略推动集群化发展。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经开区GDP从400亿元跃升至65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700亿元,重庆经开区占南岸区GDP比重达57.7%,提升了17.3个百分点。2024年工业产值达94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了26.5%,预计2025年底突破千亿大关;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313.3亿元、年均增速约7.5%,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0.7亿美元、连续四年居全市开放平台前三、2024年位列全市第一。
“这五年,我们筑巢引凤、聚智兴业,科创能级全面跃升。”刘燕龙介绍,重庆经开区建立了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该项目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脑机接口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工程。建成126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10个;高新技术企业223家,科技型企业1080家;研发投入强度3.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升级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已入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4个,研究生及创新人才2200人,创新主体370家。
与此同时,在产业绿色化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近五年,重庆经开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市级绿色工厂11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市级14个,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批重庆近零碳园区试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为每万元0.0625标准煤,远低于全国平均指标。
在体制改革上,重庆经开区完成纵深突破,明晰行政区与开发区权责,推动南岸区与重庆经开区深度融合,实现债务化解、资产盘活与财政政策协同推进。其中,迎龙创新港新谷电商新城、经开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两个案例入选市级典型盘活案例。与此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置全市首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问题“未诉先办”;建立“四园一港”园区便企服务站,推动企业办理高频事项不出园,专窗专人专班提供全程帮办服务。
今年6月27日,备受瞩目的重庆东站通车,这也是重庆经开区强基畅联、更新提质,产城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的一个缩影。刘燕龙介绍,过去五年,重庆经开区新增道路里程32.9公里,预计“十四五”末道路通车总里程达252.8公里,同比“十三五”末增长30%;轨道交通24号线和27号线建设稳步推进;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累计建成重庆工商大学茶园校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东站校区等多所学校58.7万平方米,产业配套逐步完善。(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