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熊周统丰:关注心理健康 守护青少年未来-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推广 > 正文
2025 10/16 16:21:51

小米熊周统丰:关注心理健康 守护青少年未来

字体: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聊健康”。

  如今,孩子的心理发育与健康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周统丰,和我们聊一聊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周主任,您好!

  周统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在孩子青春期阶段,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

  周统丰:我们现在最新的流行医学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是17.5%,发病率最高的就是我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我们大家比较熟悉一点的,比如说游戏成瘾、厌学、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我们有很多品行障碍的问题。此外,还包括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主持人:家长们有时候无法判断孩子是叛逆还是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区分这二者的区别呢?

  周统丰: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区分:

  第一个就是孩子的行为,比如吃饭、睡觉的问题,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睡不好觉,也不想吃东西,这是一个行为问题,家长能直观看到的。

  第二个就是孩子的情绪,比如说一个很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少言、不想说话了,回来以后把门一关,整天不与家人沟通了。或者一回家就想哭,家长能感觉到孩子的情绪和原来不一样了。

  第三个就是孩子的认知,孩子可能会觉得上学没意思,甚至游戏都不想玩。

  第四个方面是孩子的性格,比如一个外向型的孩子,突然变得内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内向型的孩子突然变得外向,这种情况我们也是需要关注的,因为我们有一种双向情感障碍,当躁狂发作的时候,他就会很亢奋,会跟原来不一样。我们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变”,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变得跟周围人不一样。

  主持人: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作为家长该给予怎样的支持呢?

  周统丰:其实您提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一幅画面,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会经历几个过程。

  最开始孩子会有一些躯体的症状,比如说孩子头晕、肚子痛、睡不好觉,在第一个阶段,家长会十分重视,他会带孩子去各种医院做各种检查,但是检查的结果又显示没问题。

  接下来,进入第二阶段,当孩子身体显示没问题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发生质的转变,第一阶段家长担心,甚至恐惧孩子出现了问题。确认没有问题后,家长会认为孩子是装的,是故意的,想逃避学习,所以说家长会感到愤怒,不相信孩子。这时,孩子和家长就处于比较对立的阶段。孩子自身的痛苦感受是真切的,家长又觉得身体没有问题,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个冲突。

  第三个阶段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越来越糟糕,家长可能就不管了。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无可救药了。孩子跟家长之间也就没有沟通了,因为我的痛苦你不能理解,甚至孩子还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家长要了解这个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它和我们躯体疾病不一样,不是说一定是器质性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也会导致我们身体不舒服。

  第二,信任也很重要。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其实孩子跟家长之间是相互不信任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装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是不会把孩子带到心理科去看诊的。所以家长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这样有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家长要多了解心理疾病的一些特点,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和家长形成一种合作的同盟关系,把疾病当做共同的敌人。

  主持人:有些孩子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羞于启齿,不知道该如何对家人说,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

  周统丰:的确有很多孩子生病了以后,不知道如何跟家长或者周围的人去求助。一般情况下,孩子患了病,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调节,那么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或者行为的变化,这种内在的变化会让孩子身上有一种“病耻感”,即我变得跟原来不一样了,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了,他会有一种羞耻感。其实,生病了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生病,有时候是感冒,有时候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早期我们也叫心理上的感冒,所以说这个时候孩子要勇敢的家长或者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勇敢说出来,家长和周围的人才能理解,问题才能解决。

  主持人: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在医院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其结果到底准不准?会不会出现乱填的现象?

  周统丰:这个现象,包括这个问题,从量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量表从使用那天起,到现在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我们95%的量表都是国外引进的,在设计量表的时候,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在量表里内置了效度量表,也就说同样一个问题他会用两个截然相反的一个答案来呈现,如果乱填的话,这两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第二是心理测评主要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所谓自评,比如说手机上面有很多焦虑抑郁的量表,我们可以去自己选择,这个叫做自评量表。实际上我们临床用的量表,大部分是他评量表,医生会根据每个维度,每个回答及肢体语言做专业的评判。

  主持人:周主任,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具体哪些方法呢?

  周统丰:我们临床上有四大方法。

  第一是心理咨询治疗。其中种类有很多,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包括大家很熟悉的沙盘、催眠等等。心理咨询流派的种类有100多种,现在常用的就有几十种。

  第二是药物治疗,比如调节情绪的、改善睡眠的,像注意力不集中,可以把注意力提高的药物。

  第三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虽然和药物治疗原理机理不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一样的,能调整神经递质、多巴胺、五羟色胺的平衡。

  第四是中医治疗,包括穴位中医的方式。

  主持人:周主任,您刚才提到药物治疗,这确实是许多家长非常关注的一点。他们普遍有一个担忧:这些精神类药物,孩子服用后会不会产生成瘾性?

  周统丰:其实成瘾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但能够成瘾的药物的比例在我们所有药物里占比不到5%,也就是说95%的药物都不会成瘾。那么,如果因为患病不得不使用这类成瘾药物,患者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因为医生知道是成瘾类药物,在用法用量上会防范。

  主持人:好的,周主任。还有一个许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孩子进行了一两次心理咨询后,常常感觉看不到明显效果?您能否为我们讲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周统丰:心理咨询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评估与建立关系,这个过程通常需要3-5次。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①全面收集孩子的成长史和临床资料;②精准评估与界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③与孩子建立稳固、信任的专业同盟关系;④共同商定明确的咨询目标,这是后续所有有效工作的基石。

  第二阶段是核心干预阶段,这才是真正深入解决问题的开始。咨询师会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帮助孩子处理内在冲突、调整认知行为模式,从而逐步化解其心理困扰。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防复发阶段,大约也需要3-5次。此阶段的重点是巩固第二阶段的成果,提升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从而预防问题的复发,实现长期的健康。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周主任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周统丰:再见!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