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华厦眼科医生提醒:高度近视人群需注意眼底病变风险-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6 17:49:59
来源:重庆华厦眼科医院

重庆华厦眼科医生提醒:高度近视人群需注意眼底病变风险

字体:

  近期,重庆华厦眼科医院屈光科发现,多位高度近视患者在术前检查中被查出黄斑病变和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医生提醒,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健康。

  近年来,高度近视患者的数量有所增长,重庆华厦眼科医院副院长汪红表示,电子屏幕使用低龄化、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是主要原因。此外,在过亮或过暗环境中持续用眼、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期摄入高油高糖类食物等因素,都在不断助推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导致高度近视人群持续扩大。

  认识高度近视及其风险

  据了解,600度以上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1000度以上则为超高度近视。

  汪红介绍,高度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异常增长。正常眼轴长约22-24毫米,而高度近视者的眼轴往往超过26毫米。眼轴越长,眼球壁就越薄,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就越高。

  打个比方,我们的眼睛就像气球,吹得越大,球壁就越薄,越容易出现问题。

  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眼底病变

  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也就是眼轴过长,后极部的巩膜太薄,有时候仅有正常厚度的1/4,在眼内压的作用下眼球壁向外膨出,从而形成后巩膜葡萄肿。近视度数越高,发生率也越高。

  视网膜脱离:眼轴的增长和玻璃体的牵拉,导致周边的视网膜逐渐变性,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非常容易出现穿孔,进一步导致视网膜的脱离。

  汪红提醒,视网膜脱离是中、高度近视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8-10倍。由于高度近视者本身视力较差,出现视网膜脱离早期不易发现,常延误治疗。

  黄斑病变:视网膜里负责感光的细胞叫锥细胞,而视锥细胞几乎都在黄斑里,黄斑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它能够识别形状、大小、颜色、纵深、距离等大多数光学信号,承担着眼睛“看见”的主要功能。

  如果增长的眼球壁使得视网膜不断变薄,影响到黄斑区域,一旦形成劈裂或裂孔,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变形,还有黑影遮挡,视力明显下降。

  高度近视的矫正与日常防护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可以选择角膜屈光手术和晶体植入手术来实现摘镜。不过,汪红提醒,近视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如果术后继续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屏幕,或者关灯玩手机,不论是否手术,近视都可能再次加深。

  为预防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汪红提出以下建议:

  青少年群体

  需注意,近距离学习、用眼每20分钟后,需放松眼睛休息并用20秒以上时间注视6米外物体;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有助于抑制眼轴过快增长;书写阅读时要保持用眼距离合理、头位端正,遵循“一拳一尺一寸”;同时还需保障充足睡眠,减少高糖食物摄入,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视力和眼轴检查、眼底检查;

  对于成年人

  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等问题;避免用力揉眼等。

  高度近视不仅仅是度数高一点的问题,更是一种可能引发严重眼底疾病的眼病状态。定期进行专业的眼底检查,建立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守护眼健康的关键。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