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0月13日电(记者谷训)黎明时分,重庆合川钓鱼城脚下的古朴院落里,“80后”雕漆技艺传承人刘翰音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于刻刀,以千雕万琢勾勒中国红的瑰丽。作为国家级非遗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的关门弟子,她正以女性力量,让这项古老工艺从庙堂走向百姓,更用公益为其注入温暖底色。

人生转向,扛起非遗传承之责
从小学习素描、油画的刘翰音,大学读了商科。2017年,偶然看见的一件剔红作品点燃她深埋心底的艺术热情,让事业稳定的她决心转型非遗传承。2018年春节,她赴京拜师殷秀云,先做帮工打下基础,经一年考验获师父认可,正式习得雕漆技艺。
“我的前半生很普通,而现在有了使命。”刘翰音说。师门有个“十年之约”,刘翰音与师兄们约定2027年切磋技艺,而她的目标不止精进手艺——要让雕漆文化种子播撒到更广阔天地。这份决心,让她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后续的创新与公益埋下伏笔。
扎根西南,推动漆艺创新融合
2022年刘翰音出徒,回到家乡重庆,在师父和自己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创立了“云音漆苑”,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立“渝派漆艺”品牌。雕漆在皇家宫廷中走上工艺美术的金字塔尖,然而其发源地却是四川、云南一带。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合川地区就有向都城长安输送漆器的记录。
这不仅源于当地悠久的漆树种植历史,能产出质量上乘的大漆原料,也得益于湿热的气候。“重庆是个适合做漆艺的地方,湿度大,结膜较快,夏天一天能结两层膜。”刘翰音说。
在开展漆院工作的同时,刘翰音每年有3到6个月回京跟随师父精进技艺。然而她深知,要在传承中创新才能光大师门,成就自己。如何能自成一派?她想到了与重庆本土的非遗技艺相融合,比如以荣昌陶、夏布为胎制作漆器,并将艺术与百姓生活衔接,创作生活中用得上的工艺品。
“我们有很多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非遗技艺,将其与漆艺相结合,能够给两者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刘翰音说。

以艺载善,书写女性公益担当
据介绍,全国雕漆从业者仅150余人,熟练掌握全流程技艺者不足10人,传承困境凸显。刘翰音免费收徒4人,虽面临“学艺难、出师慢”导致的招徒困境,却始终未停下推广脚步,公益成为她连接艺术与社会的桥梁。
2023年起,她为残疾青少年、农村留守妇女开展漆艺培训。2024年,她在重庆市合川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特殊青少年漆艺班”,让这些在智力、肢体或精神上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学得一门手艺。漆艺班首年有20余人参与,次年扩至36人,每周两节课系统教授漆画、镶嵌技艺,刘翰音和学徒们手把手教。男孩小七(化名)通过漆画抒发情感,经过一年的浸润,他情绪失控的情况逐渐减少;刘翰音让21岁脑瘫女孩小姣(化名)做一些打磨漆器的活儿,每月给她800元手工费,让她感到自己也有了社会价值。目前,她已帮扶妇女与青少年共60余人。
每周,她还带学徒走进13所大中小学,开设漆艺社团与兴趣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让艺术承载更多社会功能”,刘翰音以女性的坚韧与温柔,在非遗传承与公益间搭建桥梁,既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