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4日电(刘磊)“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连续5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自然灾害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十三五”时期下降20%、65.4%、29.8%。
14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上,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介绍,过去5年,重庆持续完善组织指挥、风险防范、救援处置、数字应急、支撑保障、社会共治六大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网发
千万条数据构成“风险地图”精准预警
应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应急管理在理念和实践上进一步提升,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邹瑜表示。
过去5年,重庆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隐患56719个、已整改55887个,整改率达98.5%。首次实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收集了超过1100万条海量数据,生成了超过5600张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图,形成“风险地图”。
“有多少风险、分布在哪里,如今一目了然。”邹瑜说。
在此基础上,重庆加强智能化监测预警,建成危化品全链条安全监管、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等8个系统,全天候监测风险;创新实施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预警响应机制,按时间分阶段预警,按严重程度定响应级别,按灾害类型找负责部门,预警实现了“个性定制”。
邹瑜举例:“比如在一轮强降雨中,建筑行业收到的预警可能是工地安全防范要求,水上航运行业收到的预警可能是部分水域停止通航。”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在忠县开展清淤作业。新华网发(资料图)
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梯次救援力量体系
群防员10分钟反应 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
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上,重庆正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梯次救援力量体系。
近年来,重庆重组市级力量,组建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市航空救援总队,培育发展危化、矿山、工程抢险等8个行业的13支专业救援队伍,全覆盖组建区县队伍和镇街队伍,引导建设、规范管理曙光和华岩石等45支3900余人的社会救援队伍。
目前,重庆已形成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抵达—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群防员10分钟反应”的快速应急能力。
救援能力同样“升级换代”,“十四五”期间重庆新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较2020年底增长70%。

在重庆市合川区,数字应急平台为应急管理装上“智慧大脑”。新华网发(资料图)
全市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倍
数字应急更智能 城市安全更可控
建设数字重庆,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
过去5年,重庆给应急管理装上“智慧大脑”,完成系统门户和数据底座建设,实现应急管理部门和市级相关部门数据“无缝对接”,打通数据壁垒,打造数字底座。实战运行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智管、应急指挥智救等3大综合场景,工贸安全在线、九小场所安全智管等20余个子应用,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连全市、一脑统全局”。
“这‘一屏’就是数字应急应用大屏,好比眼睛,看得全;‘一网’就是全市统一的通信网络,好比手脚,联动快;‘一脑’就是算力算法,好比中枢神经,指挥灵。”邹瑜打了个比方,它们合在一起,就像是给城市织就一张反应神速、防护周全的“数字安全网”,让市域安全“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推动全市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倍。

重庆市2025年全民安全开放日活动中,市民体验救援直升机。新华网发(资料图)
激活基层应急“神经末梢”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蔚然成风
过去5年,重庆用好基层力量,依托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配齐基层应急管理和救援专职人员,102万灾害应急责任人、12.8万网格员、2.3万信息员,就像城市的“神经末梢”堵住风险漏洞。出台安全生产举报和地质灾害报告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查找隐患,“十四五”以来共收到举报案件91070件,发放奖励金529.76万元。
与此同时,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搭建安全知识传播与实践平台,推进应急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邹瑜表示,“十五五”时期,重庆还将把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让城市更安全、让百姓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