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守正创新 谱写中医诊疗新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1 15:01:01
来源:潼南区中医院

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守正创新 谱写中医诊疗新篇章

字体:

  施针、雷火灸、推拿……走进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平和的诊疗景象:老专家凝神静气,指尖银针轻巧飞旋;年轻医师悉心操作,为患者带来艾灸的温煦;康复治疗区内,精准的推拿手法正在缓解患者的病痛。这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与现代化的诊疗设备交织,诠释着传统医学的守正创新。

  作为潼南区中医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科室,针灸科历经数十载砥砺耕耘,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特色专科。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多元与对医疗服务品质的更高追求,该科室深度融合疼痛诊疗,拓展精微创技术,正以昂扬之姿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筑巢引凤,构建高素质人才梯队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针灸科多措并举打造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主任陈强介绍:“我们坚持‘人才立科’的理念,通过‘引育并举’的策略,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该科室凭借优厚的政策支持与良好的事业平台,柔性引进正高级针灸专家3名,引进及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构建起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中坚、青年医师为后备的梯次化人才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强说:“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培育人才。科室建立了系统化培养机制,定期选派人员赴国内知名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强化师承教育,由资深专家‘一对一’指导,确保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此外,该科室积极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特色文化,通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举办团队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职业归属感。一位主治医师表示:“在这里,我们不仅获得了专业技能上的成长,更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与支持。科室营造的这种既有学术氛围又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传承创新,淬炼特色诊疗技术

  科室目前熟练开展6大类5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及多种精微创手术,诊疗范围涵盖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多科疾病。在特色疗法方面,科室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源于本地的“陈氏针刺疗法”已成功入选“重庆市潼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手之所持、心之所念、意之所达”,其独特的飞针技法与灵活补泻手法在临床广泛应用超20000人次。

  同时,科室不断推进治疗模式创新,将“穴位埋线结合经筋透刺法”用于面瘫治疗,把“醒脑开窍针法”融入“智三针”方案以改善中风后遗症,并独创“快针+手针+耳针”三联针法,在各类疼痛管理中表现优异,提升了临床疗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今年4月,患者刘先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导致腰腿剧烈疼痛、无法下床,经“陈氏针法”结合“三联针法”系统治疗,三天后疼痛得到缓解可下床活动,十余天后即实现临床康复。

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主任陈强为患者做针灸治疗。(夏冰 摄)

  在推进技术传承的同时,科室也积极引入现代化诊疗设备,全面提升诊疗水平。中医红外热成像仪、可视化微创针刀镜、天轨位移训练系统、冲击波、臭氧机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更精准的疾病诊断与个性化治疗。

  数据显示,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年服务患者达4万人次,治疗有效率98.22%,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这些数据不仅体现出临床优势,也反映出该科室在公众心中建立起的深厚信任,为推动中医针灸的广泛认可贡献了重要力量。

  强化学科,驱动科研教学双翼

  坚实的学科平台是科室发展的核心支撑。科室于2015年创建为“国家级特色专科”,2017年又成功跻身“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行列。同年,成为遂宁市中心医院康复中心专科联盟单位,后又加入重庆市疼痛专科联盟,并作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习生培训基地及潼南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教学点。

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王灵姣指导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夏冰 摄)

  科研创新是潼南区中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该科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上级单位完成国家级川渝科研合作项目。近年来,该科室还牵头或参与了多项区级、国家级中医药科研课题,如“耳针配合患部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及“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等。“我们特别注重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形成可推广的诊疗规范,最终让患者受益。”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王灵姣补充道。

  展望未来,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负责人表示,将计划陆续开展疼痛介入治疗、微创技术、肌骨超声技术以及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刺与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进一步融合现代科技,实现精准医疗,拓宽治疗范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前沿的中医诊疗服务。(余雨芳)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