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1日电(韩梦霖)“法治政府全国示范创建数量位居西部第1,‘百城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排名进入全国前10,法治正日益成为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0月11日,在重庆市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上,重庆市司法局局长种及灵介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着力提升政府立法、依法行政、刑罚执行、公共法律服务和涉外法治工作的质效,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种及灵表示,重庆聚焦建设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持续强化制度供给,5年来提请审议的法规规章达到78件。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规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规,修改、废止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章、规范性文件721件,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医保基金监管等法规规章49件;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出台了数字化城运中心建设、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法规规章;积极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推动出台了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等法规,助力推进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的跨省域一体化。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司法局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立法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同时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政府立法质效得到大幅度提升。
比如,过去老旧小区电梯故障的维修责任存在“踢皮球”的情况、人员受困以后救援慢,这成了不少居民的“心头愁”。“我们通过立法联系点收集到相关诉求后,及时将修订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列入立法计划,最终用制度明确了维修责任划分、响应救援时限,让居民乘梯更安心。”种及灵说。
重庆还聚焦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牵引,系统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梳理全市执法事项,明确了市、县、乡三级执法权限,重构了“7+1”综合执法队伍体系,精简整合执法队伍50%以上。开发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数字应用,规范高频执法事项,破除同案不同罚、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一次到位”,在检查频次降低40%的基础上,问题检出率同比上升30%。推动“信用+执法”深度融合,结合企业信用等级、生产经营风险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让执法既不过度、又不失度。推动出台城市管理等15个领域的柔性执法清单,累计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2.3万件。积极推动“扫码入企”,在全国首创“企业码”“执法码”“两码互核”模式,让企业有权对违规检查说“不”。
五年来,重庆司法行政系统着力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服务的群众认可度、满意率持续提升。通过统筹线上和线下资源,打造百姓身边的法治服务圈,重庆建成了1035个司法所、11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00多个“法律之家”,培育“法律明白人”5.9万余名。五年来,共提供各类法律普惠服务超700万件,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行动,取消困难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限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7万件,为农民工、残疾人等挽回经济损失22.8亿元。全市律师、仲裁、公证、司法鉴定行业的法律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以上,年均办理业务超100万件。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还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积极推进多跨协同、全量闭环、数字赋能“大调解”体系改革。五年来,全市共建成1.3万余个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员达到5.7万人,共办理人民调解案件263.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7%。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办理复议案件3.5万余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3400余件,近九成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年均开展普法宣传8万余场次。
重庆还聚焦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的建设,强化涉外法治保障。中西部首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建设落户重庆,成立“重庆国际商事仲裁院”,与新加坡等9个国家(地区)仲裁机构共建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事仲裁合作机制,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法务区、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构建国际商事“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解纷机制,五年来为350余家境内外企业解决国际商事纠纷540余件、标的金额超400亿元,用高质量法律服务护航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