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草药叫干岩矸,具有镇痛消炎的功效;那边的植物就是‘神农四宝’之一的‘七叶一枝花’。”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重庆东印山林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基地,年过六旬的张思砺一边除草,一边介绍这些草药的来头,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10年前,这片基地所在处还是一片荒山,而现在,600多种药材在这里扎根生长。张思砺本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刘正宇从事药用动植物资源分类研究工作数十年,张思砺从刘正宇的口中得知,受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多种野生中药材的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减少。
痛心之余,张思砺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建立一处中草药资源库基地,将这些珍稀中草药保护起来?他的想法很快获得了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支持。“在刘正宇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了东印山作为基地,那里非常适合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张思砺说。
2015年起,张思砺跟随刘正宇团队,50余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大山进行科考。此外,他号召起社会志愿者,助力中草药资源库基地成形。
10年间,张思砺和刘正宇团队采集各类植物标本上千份,将数百种珍稀中药材资源移植到东印山。在刘正宇的指导下,张思砺在东印山进行中草药仿野生种植。
望着蓬勃生长的中草药,张思砺又有了新目标——对这些中草药实施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2024年,我们在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完成了干岩矸野外回归实验,实现了从人工抢救扩繁到野外回归的‘闭环’。此外,基地里10余种中草药的扩繁工作也初显成效。”张思砺说。
此外,基地也成为了鲜活的“生态课堂”,吸引不少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
垫江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唐龙波表示,重庆东印山林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是对珍稀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就地与迁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举措。接下来,垫江将继续依托该平台,提升物种拯救和保护水平,推动资源的价值转化,引导其向中医药产业、林下经济等领域延伸,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本报记者赵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