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教育,人文连接世界。9月17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2025年数字教育大会暨中外人文交流会在重庆科学城明远未来中学校举行。会议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主办,通过中澳双方课例展示、圆桌对话、主题分享、校长论坛、专家报告等多个环节,展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生动场景。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2025年数字教育大会暨中外人文交流会。
中澳师生课例展示,呈现AI赋能课堂的鲜活场景
AI如何赋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呈现出一堂高质量、有互动、能获得的高效课堂?课例展示环节,重庆科学城明远未来中学教师陈舒彤、澳大利亚蒙特克里尔学院教学专家帕特里克·伯恩、重庆高新区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谢明倩陆续带来三堂精彩的课堂展示。
运用AI技术赋能教学的课例展示。
“我们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将中文转换成英语向外国人介绍重庆火锅、长江索道等美食美景……”陈舒彤带领学生用编程赋予机器人“生命”,让科技成为表达友好与沟通的媒介;谢明倩则以“设计电梯救援系统”为整堂课的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不断完善救援系统设计;帕特里克·伯恩借助数字技术,巧妙引导学生在进行中国诗歌与澳洲诗歌的对比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然与情感的诗意表达。
课例展示教师圆桌分享。
在课堂上,数字技术、教师、学生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如何?圆桌对话中,三位授课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教师永远是教室里的“专家”,AI作为一种技术支撑,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用技术”到“用技能”的阶段转变,指导他们借助AI技术赋能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专家学者主题交流,共绘数字时代教育变革新图景
当天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校长论坛举行,来自成都爱思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与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重庆科学城含谷中学校、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以及澳大利亚库梅拉圣公会学院、澳大利亚蒙特克里尔学院、澳大利亚蒙菲尼克斯P-12社区学院等学校的代表,围绕“数字教育的校本实践”“数智赋能基础教育”等主题展开深入分享。
聚焦“数字教育的校本实践”主题,各校代表进行分享。
从赋能一堂课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到推动智慧作业、智慧评价、智慧治理、智慧校园的全面布局,几位代表的分享全景式描绘了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生动场景。他们共同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有思想且富有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创造者。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张学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张学仁提出,重庆高新区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成渝地区与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合作,围绕课程开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主题深入交流;同时要进一步总结地方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国家化的经验模式,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打造区域特色;教育工作者要搭建更多中外青少年交流互动的平台,让青少年在跨文化互动中增进理解,结下友谊。
向新而行,全力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制高点”
“全区坚持改革赋能和开放引领‘两手抓’,深化‘S2C’数字教育变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科学谋划,一体实施,打造开放教育新格局。”会上,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教育发展科科长明中会作重庆高新区数字教育及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全区在数字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S2C”数字教育变革走深走实、推动教育治理生态向“新”向“美”、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行稳致远。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教育发展科科长明中会作重庆高新区数字教育及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报告。
借智借力,协同创新。为了引进高校资源,助推区域数字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次活动中,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分别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现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双方将携手共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数字教育发展新机制。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与四所高校签约启动仪式。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提出,重庆高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教育高地制高点”建设,以数字技术重塑教与学,以人文交流拓展育人边界,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高新样板”,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贡献更多实践成果。
艺术工坊展示区,现场展出的皮影人物活灵活现。
用竹条编织的各种艺术品,别具一番美感。
据了解,会议召开期间,一场艺术工坊展示活动同步举行。来自重庆高新区13所中小学的学生作品集中呈现,既有拉坯烧制的陶瓷、用竹条编织的传统器物;又有蜀绣、漆艺、皮影戏等非遗技艺作品展示。这些扎根校本、各具特色的艺术工坊,不仅是“一校一品”的生动缩影,更是重庆高新区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