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巫溪县的医疗帮扶一线,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带着“三甲医院”的技术资源扎根基层,用实干让县域就诊率从80%涨到95%,让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9个百分点,更让门诊住院费用双双下降 —— 这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巫溪县人民医院的医疗队。重医附属璧山医院副院长、帮扶团队队长柳庆君自2024年6月接过帮扶接力棒以来,他带着团队用“绣花功夫”改流程、育人才、强技术,把优质医疗资源实实在在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就诊率涨到95%
数据背后是看病更方便的实在变化
手术进行中。
“现在在县医院就能做复杂手术,再也不用往重庆主城跑了!” 这样的感受,如今在巫溪百姓中越来越常见。帮扶团队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一组“攀升数据”上:县域内就诊率从80%跃升到95%,意味着每100个病人里,有95个能在“家门口”解决看病问题;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从35%提升到44%,像支气管镜介入、经皮肺穿刺、脊柱精准康复、儿童口腔修复等过去做不了的技术,现在都能开展了。
服务量上去了,费用却降下来了。2024年医院门急诊量38.37万人次(比上年多了5.56%)、手术量7052台(增长4.3%),但门诊次均费用降了9.09%,住院次均费用降了11.44%。在巫溪县人民医院,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从愿景变成现实。
从“多头跑”到“一窗通”
这些便民招术很接地气
“以前挂号缴费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在巫溪县人民医院的“一站式”服务大厅,一名患者发现,如今挂号缴费花费的时间缩短了。
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服务的推行。瞄准老百姓看病问题,帮扶团队推出了不少“精准滴灌”式的服务:柳庆君牵头新设情绪管理、体重管理门诊,专门开设蛇伤犬伤专科,还把互联网门诊开到了线上;康复科专家龙恒针对上班族、学生“看病难、时间紧”的问题,创新推出“午间+夜间”延时服务,让患者“错峰治疗不误工”;口腔科医生王丹则走出诊室,累计跑了300多公里参与基层义诊,给乡村孩子涂氟、为老人筛查口腔疾病,把健康知识送到家门口。如今,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提升至91%和94%。
考虑到巫溪山区多、百姓看病远,团队还组建了“党建引领+医共体联盟”巡诊流动站,带着专家下乡义诊,累计开展教学查房、手术预约等服务百余次。更联动地质专家探索传统盐疗和现代康复结合的路子,为地方医疗产业找新方向。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他们用“传帮带”筑牢基层根基
“帮扶不是短期输血,得让当地医生真正强起来。”在人才培育上,队长柳庆君创新推出“1+3+N”导师带徒模式,团队里的专家们也纷纷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
康复科的龙恒带着当地医生开展临床示教、教学查房,将美式整脊技术、MTT医学训练疗法等5项康复技术留在了巫溪。他首创的“PANC模式腰痛管理体系”,填补了区域慢性腰痛系统化治疗的空白,还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展精准康复的骨干医师。一名32岁的患者曾因髋骨、骶骨位置异常导致走路不稳,在龙恒团队的治疗下恢复正常行走。
口腔科的王丹则累计开展200余次手把手教学,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乳牙金属预成冠、活髓切断术等新技术。其中,乳牙金属预成冠技术让山区孩子乳牙治疗复发率降低60%,活髓切断术提高了年轻恒牙活髓保存率。她还通过“师带徒”培养出一名能独立开展洁牙、涂氟的口腔治疗师,让规范诊疗在当地扎下根。
在整个团队推动下,医院多个科室实现技术突破:呼吸科新开展了支气管镜介入,儿科建立了危重症患儿救治体系,麻醉科能做复杂低龄儿麻醉,康复科有了美式整脊门诊,口腔科填补了多项儿童口腔治疗技术空白。团队还牵线引入25名市级专家驻点指导,送当地医生出去进修,把15项新技术新项目留在了巫溪。
管得细才能服务好
这些“实在招”让医院运行更高效
走进现在的巫溪县人民医院,管理上的变化随处可见:就医高峰时推行“全院一张床”,哪个科室病床紧张就统一调配;搭建智能化运营平台,预算、成本核算这些都能自动化管控;行政人员每天打卡、中层干部每周汇报,把人力财力往临床一线倾斜。
基层义诊。
数据最有说服力:医院平均住院日从之前的7.25天缩短到6.9 天,病床使用率、医疗质量安全等指标都变好了。“现在医院运行更规范,我们看病也更放心了。”不少“老病号”都有这样的感受。
从手术室里的技术指导到乡镇路上的巡诊足迹,从办公室里的管理改革到带教时的倾囊相授,柳庆君和他的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书写担当。据悉,自2022年重医附属璧山医院“组团式”帮扶巫溪县人民医院以来,已有35人次专家来到巫溪,他们用不同的专业所长,共同书写着同一个承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使命。”(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