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巅如诗如画。赵志 摄/视觉重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跨越江海,文明互鉴。今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渝开幕。这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类唯一省部级论坛。
自2023年以来,重庆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长江文明论坛。相比往年,本届论坛实现了从国内论坛向国际论坛转变、从文化主题向综合主题转变、从单一场景向综合场景转变的“三个转变”。
“转变”的背后有深意: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文明,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强国建设;促进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凝心铸魂
锚定文化坐标,筑牢精神根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我们为何“孜孜不倦”举办长江文明论坛,且一届更比一届好,推动长江流域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自觉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展现作为,是我们的本分,更是职责。
更为重要的是,长江文明,回答了“中华文明何以伟大”的重大课题,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连续性——长江文明,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200余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再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长江畔,是古人类的摇篮、文化的发祥地;金沙遗址、巫山大溪遗址、良渚遗址……文化链内涵丰富、脉络明晰,至今展现着熠熠风采。
创新性——长江文明,既明体达用,又与时偕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巫山龙骨坡遗址在第五轮发掘中,就疑似发现了“新工具”——部分动物骨骼上有疑似人类加工行为。专家推测,古人类可能使用动物骨骼来制作工具。
忠县中坝遗址,发现了新石器、商周、汉、六朝、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遗存,堪称“中华五千年通史”,更是东亚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遗址,世所罕见,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统一性——长江流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多元融合、相互认同的文明图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缩影。
长江滋养孕育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成和强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包容性——长江流域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天然孕育了文明的包容性。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在此相互激荡;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都反映了长江文明的兼收并蓄。
和平性——长江文明,既直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又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
比如,巴盐古道,串联起了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景德镇瓷器,入长江、通外洋,走向世界、风行天下……
江河万古,文脉千秋。长江文明以其浩荡磅礴的生命力,见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深长与气象恢宏。
我们重视长江文明,就是要汲取历史智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让长江文明的光芒照亮前行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古今交融
推动活化利用,赋能城市发展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背后,是不同文明创造活力的竞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长江文化底蕴深厚,需要与时俱进地再深入、再挖掘、再研读。为此,重庆于2023年举办了首届长江文明论坛。202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长江文明论坛升级为常设性省部级论坛,并由此成为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类唯一省部级论坛。
前两届论坛,与会专家紧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主旨演讲,相关成果汇集成了《长江文明论坛文集》。其中,关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题材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已转化为重要政策举措。
更为重要的是,以论坛举办为契机,我市扎实推进长江遗产保护、长江文化挖掘、文旅深度融合、区域协调联动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阐释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市系统梳理长江(重庆段)文化脉络,提炼文化主题28个,遴选文化标识69个;大力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实施涪陵小田溪墓群、九龙坡冬笋坝遗址等考古研究项目;修复三峡出土文物2400余件(套);完成15部三峡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为进一步讲好长江故事提供了更多考古实证。
传承利用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推动长江文化活态传承。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技术,实现水下原址保护,被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该馆不断拓展展陈内容和形式,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超20万人次。
磐石城考古遗址公园是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庆)第一批重点项目,也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该公园的建设以磐石城遗址为主体,延伸科研、教育、游展等功能,配套打造多种业态。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年游客接待量可达60万人次。
区域协作协同共进——
重庆与四川、湖北在规划编制、项目策划、文旅融合、宣传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跨区域协作共建的典范。如,与湖北签署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合力建设国内首个跨省市、跨区域、一园多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与四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石窟寺考古调查146处,采集龛窟图版及数据近4500个;实施三星堆遗址、皇华城遗址等重点考古发掘工程,累计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905个。
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理解,启迪共同发展
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在时间轴上,要处理好古代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空间轴上,要处理好自身与他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长江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
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的召开,既是行动实践,也是价值追求。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就不能处理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以论坛形式,进一步讲好重庆故事、长江故事,可进一步彰显长江文化的魅力、提升长江文化的价值、增强长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守正创新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以论坛形式凝聚共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实现长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使长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生命力。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
多姿多彩的长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滋养,也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本届论坛不仅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来自英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研究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
他们将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进行演讲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大河文明共同进步,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千载文脉在长江奔涌中延续,万里对话在论坛交流中升温。以长江文化阐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壮阔历史进程,让长江文化奔腾流向世界每个角落,恢宏灿烂的长江文明,必将在世界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