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两江交汇,在蓝天白云下美轮美奂(无人机照片)。(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5长江文明论坛,将于9月17日至19日在重庆举办。
本届论坛主题为“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国内外专家将围绕主题,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办好长江文明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文明论述的重要举措。
今日起,本报围绕经济、生态、文明等方面连续推出3篇深度报道,呈现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举措成效。敬请关注。
万里长江,万千气象。
长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命脉所系。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发展事关全国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上中下游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重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江春水向东流。江风轻拂,层层涟漪倒映出的,是山城向绿转型、向新升级的印记。从果园港的汽笛到舟山港的海轮,长江文明的灿烂图景正在不断绘就。
转型提质
绿色发展开新局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近年来,重庆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距离长江十多公里外,赛力斯超级工厂正上演未来汽车的诞生奇迹:机械臂不停精准挥舞,AGV小车来回穿梭,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测量设备有序作业……
这座拔地而起的全球标杆级数字化工厂,不仅是工业重镇重庆现代产业“向新而行”的生动写照,更成为彰显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大江奔流起风景。2025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121.85万辆,稳居全国前三。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势头强劲,销量同比增长30.7%,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回望来路,重庆汽车产业因技术受制于人、缺乏拳头产品等多重因素,也曾遭遇“滑铁卢”,甚至还被贴上“低端”的标签。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危急时刻,向新能源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重庆汽车产业的抉择。
在长安数智工厂,5G、AI、数字孪生等40多项先进技术投入生产线,实现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
在博世氢动力,300千瓦氢动力模块实现规模化运营,新疆哈密载重49吨的重卡搭载它可以翻越天山……
短短几年,重庆汽车产业焕新升级,脱胎换骨,不断跃升。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汽车行业的蝶变重生只是其中一例,“绿色发展”正发挥神奇裂变的乘数效应,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动能高速转换的密码。
比如,重庆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科创高地,着力建设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西部第一。
科技的“魔法”,为工业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重庆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8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各项数据年均增量连续3年实现西部领先。
得益于工业的逐绿而行,重庆“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GDP年均5.6%的增长,202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
此外,重庆目前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碳市场碳价升幅排名全国8个试点之首。
2024年,重庆GDP历史性站上3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34.6%,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1.8%。
“绿色发展”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一场势不可挡的产业变革,加速传统工业重镇的自我重塑,助推重庆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携手联动
协作共赢谱新篇
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方能让局部优势真正汇聚成全局胜势。
全长约6397千米的长江,遍地好风景、处处有生机。用好长江经济带这条中国经济的“金腰带”,意义非凡。
近年来,重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携手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加速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以更高水平的协同联动,汇聚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
8月21日,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388个标准集装箱的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民润”轮,缓缓驶离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果园港,并在8天后抵达太仓。沪渝直达快线开通之后,从重庆到上海的时间比原来缩短近1/3。
自2019年起,重庆联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江海联运离港确认”监管模式,物流成本降低40%,累计开行超过5400艘次,运输集装箱141万标箱。从西南内陆到东海之滨,重庆和上海并肩而行,成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作的典范。
比如,重庆携手上海进行“渝车出海·江海联运”出口汽车重庆报关中转模式首航测试,开创出口汽车内陆水运口岸报关历史先河,今年前6月水路运输整车达到22万台。
除了物畅其流,渝沪两地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也在加速流动,一场从生产到生活的广泛合作正在不断延伸。
衡量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和厚度,现代产业是重要标尺。2019年至2024年8月,上海籍企业来渝投资项目超800个,合同金额超7700亿元,重庆高新区三安意法碳化硅晶圆生产线、永川区东方希望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等项目接连落地。
破浪前行、风雨同舟,共建长江经济带这艘巨轮上,重庆的伙伴还有很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近年来,川渝携手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实施川渝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落实“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助推双城经济圈GDP达到8.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超30%。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浙江正与重庆上演着合作共赢的“情缘”。2019年至2024年8月,浙企来渝投资项目近1000个,合同金额超6100亿元;宁波舟山港与重庆开通渝甬班列,构建重要国际物流大通道;去年5月,从浙江舟山港启程、装载着5400余吨进境粮食的万吨级江海直达船抵达重庆,为两地开辟节省时间和物流成本的新航线。
江河奔涌,其力在合流;城市生长,其势在联动。一艘艘货船运来机遇,一次次协作聚沙成塔,正是这样一步步由点到面的改变,正是这样一次次精诚协作的牵手,带给长江经济带厚积薄发的力量,绘就出区域协同的壮美画卷。
开放赋能
通江达海启新程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是应有之义。
和汇入海洋的长江一样,重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这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实现无缝连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效叠加,重庆紧扣“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新定位,正乘风破浪、勇立潮头,闪耀世界舞台。
向东,长江作为贯穿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重庆外贸货物进出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吞吐量均突破2.3亿吨。
从果园港出发,货轮经长江水道可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达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效拉近我国西部内陆与世界各地的距离。
向北,以重庆为起点,中欧班列(成渝)可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连通欧亚文明。
9月8日,一列满载“重庆造”汽车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15天后,长江岸边最新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即将驰骋于德国莱茵河畔。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3400列,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开行数量与货运量均稳居全国前列,驰骋欧亚大陆的“钢铁骆驼”极大压缩世界的时空距离。
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紧紧将东南亚、南亚国家圈入怀抱。
7月12日,1271台长安汽车整车采用“JSQ特种笼车铁路运输+滚装船海运”模式,由钦州港发往中东,创下了该业务单批次运量新高的纪录。这是“渝车出海”首次实现“包船”运输,标志着陆海新通道全链路整车物流服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截至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推动东盟成为重庆最大的贸易伙伴。
重庆走向世界,世界拥抱重庆。
当前,重庆正加速重构长江经济带的开放版图:国内的机械设备、汽摩配产品、电子产品等由此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中亚、欧洲、东南亚;国外的矿石、农产品、机电设备等抵达后,再由此沿长江分拨至全国。服务国家战略,链动全球市场,重庆不断彰显内陆开放新气象。
奋进再击桨,江河共潮生。当巴渝大地唱响的这首“长江之歌”汇入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响曲”,我们相信,重庆蓬勃向上的希望在这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在这里,中国式现代化的梦想在这里,人类美美与共的未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