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王诗怀,中共党员,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幼儿保育专业教师,高级讲师,高级双师型教师,高级育婴师、保育员,育婴员、保育师考评员,区级骨干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师者对话】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结合自身实践,谈一谈“因材施教”的多元智慧。
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了“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文件中在“因材施教”前,强调了面向人人。这反映了我们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其完整的功能,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广泛的,既要“培优”,也要“补差”。因此,我们职业学校的“因材施教”有着更多的挑战。
因材施教,在多元群体中点亮每一盏灯
前两年,我担任了一个中职班的班主任,班上学生48人,我在入学初摸排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48个人,年龄从14岁到19岁不等,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认知、实践经历、家庭背景各不相同,面对如此多元的群体,“分层培养”和“差异化指导”是最先出现在我脑中的方案。
通过“一对一谈话”,我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牢记他们的心理、学习和家庭状况。在开展班会活动时,请同学们描画自己的未来,了解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组织班级活动中,给学生更多展示、沟通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理解,减少因差异带来的矛盾。对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请他们更多参与班级管理事务,让他们学会处事规则。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攻击性较强的孩子,我请她担任纪律委员,她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学会用文明沟通替代冲突,懂得了规则和尊重。
“因材施教”还体现在了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坚持“具体形象化”原则,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图文、微课和操作工单,降低认知负荷,让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跟上节奏、建立信心。
守护心灵,在网络时代构建健康成长防线
互联网虽然给学生建立了获取资源、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但其中的不良信息也在冲击着青年学生。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采用了相应举措,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是建立“一对一”沟通机制,每周固定1-2次“谈心时间”,主动关注学生情绪波动,尤其针对人际矛盾、家庭问题等,用倾听代替说教,帮助学生梳理情绪、找到问题解决方向。二是开展主题化心理活动,结合中职生特点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三是联动专业资源,对有持续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同时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家校共育”的心理支持闭环。四是规范网络行为,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网络使用公约》,明确网络使用的时间并规定“健康上网时长”。五是引导“网络正向使用”,给学生推送网络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技能相关视频;拓展职业视野,将“沉迷娱乐”转化为“网络赋能成长”。最后,组织“社会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需求与自身价值的关联,培养社会责任感。
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措施后,学生在心理调节、网络使用、技能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变化,于是定期与学生回顾“成长轨迹”,让他们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我完善”的动力,逐步形成稳定、健全的人格。
技术赋能,在教学中坚守教育的温度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积极将科技融入教学。去年,我们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时候,采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我们在智慧职教平台上下载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学婴幼儿照护流程及要点,课堂上运用幼儿一日生活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模拟婴幼儿照护操作;我们更是自研了更加接近真实婴幼儿的仿真娃娃,通过不断调试传感器、优化电路,自制了压力感应仿真娃娃和二自由度云台仿真头模,促进了我们教学资源的革新,帮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也能运用更智能、仿真性更高的婴幼儿进行学习,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
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技术可以不断的优化教学,但不能代替教育,更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关怀和价值观引领。在课堂上,我坚持用微笑、眼神和鼓励传递温暖;通过评语和沟通构建情感联结。在利用AI模拟幼儿睡眠照护等场景时,我们一定会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背后的职业道德与风险防范,把技术训练转化为素养和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是“育心”的事业,更是“育人”的坚守。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我将继续以爱为底色、以技术为羽翼,陪每一个孩子走向更开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