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构建“一揽子”稳就业服务 擦亮强企惠民的幸福底色-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9/06 11:41:02
来源:新华网

重庆构建“一揽子”稳就业服务 擦亮强企惠民的幸福底色

字体:

  当前,全国上下聚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其中,稳就业重庆有着怎样的创新经验?近期,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林峰做客新华网,分享重庆市在做好就业工作方面的措施和成效。

  访谈现场。彭浩然 摄

  今年5月19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重庆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阶段性目标,按照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合理、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就业公共服务保障健全等6个维度,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等19项具体指标。

  李林峰表示,为完成各项指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重庆围绕高质量岗位开发、结构性就业矛盾破解等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最关心的问题,细化提出了6个方面19条工作举措,以真金白银、暖心举措传递强企惠民的民生温度。

  第一,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重庆聚焦产业和就业协调联动,构建就业友好型社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实施高端产业引领就业提质扩容行动、实施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工程、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4条措施。

  第二,优化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供给。重庆聚焦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出强化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精准匹配、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2条措施。其中,在强化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精准匹配方面,主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方面,提出健全城乡一体全生命周期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设培训平台、调整培训目录,提高就业技能,每年培训15万人次以上。

  第三,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根据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分类采取就业措施,完善多元化就业支持体系。比如,针对高校毕业生总量屡创新高,重庆持续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打造“青来渝州”就业创业综合体等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营造良好就业环境。针对退役军人、农民工、困难人员等群体,因人施策,分类开展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等服务,努力让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四,构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良好局面。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3条措施,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政策叠加后,获得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的个人或企业只需要支付1.7%左右的贷款利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提升超大城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重庆将加快“渝悦·就业”应用场景建设、完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比如,推进就业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将就业公共服务下基层,打造“家门口服务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能获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

  第六,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为保障好劳动者就业权益,我们将采取提高劳动者收入、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4条措施。比如,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将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实施欠薪治理综合改革,加强工程建设等领域欠薪治理和欠薪信用监管,守护劳动者的“钱袋子”。

  据了解,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去年,重庆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培育体系、优化服务供给等一系列措施,累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34.5万人。

  “今年,我们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创新升级一系列做法措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加周到的服务,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李林峰表示,具体可概括为“1234”,即开展一次评价、出台两项政策、公布三张清单、实施四项计划。

  一是开展“一次评价”。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在年底时,对高校、部门和区县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情况开展一次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于区县就业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以及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出台“两项政策”。首先是12个县制造业企业就业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我市12个县制造业就业可享受1000—3000不等的就业补贴,最长可补贴3年;其次是高校毕业生招录考试专项政策,允许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报考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发布的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不再受就业合同(协议)签订、工作经历、社保缴纳等情况的影响。三是公布“三张清单”。分别是人才供给清单、岗位需求清单、技能需求清单,其中人才供给清单,帮助企业和区县了解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便于有针对性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岗位需求清单,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技能需求清单,帮助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和青年的发展需求,针对性组织培训。四是实施“四项计划”。分别是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支持计划、万名青年技能培训专项计划、十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十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计划。

  据悉,截至7月底,全市促进青年留渝来渝27.3万人,同比增加8.3%;其中,市外来渝5.1万人,同比增加96.2%。

  “探索建立共赢机制是我们推进十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的目标之一。”李林峰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在工作中发挥区县、部门的创造性,不断探索,不断提炼,不断总结,形成机制性经验成果,成为大学生就业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