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20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研讨会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一流学科发展”为主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通过多场大会报告和分论坛研讨,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大会现场。
当天,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清华大学教授朱文武、同济大学教授洪奕光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围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自主机器学习、多智能体博弈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教授朱文武作大会报告。
在与会专家学者看来,信息科学作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对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以人工智能(AI)为例,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丁贵广强调,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结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是医学、材料科学还是生命科学等领域,AI的应用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
目前,丁贵广及其团队正在进行人工智能模型端侧部署的应用场景和相关技术的研发。“一旦大模型、人工智能成功在端侧部署,不仅能够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也能够大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他表示,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AI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低空技术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分论坛上,专家学者还围绕物联网多模融合感知、大模型应用、低空网联技术、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及人才培养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技术创新、应用探索、学科建设等多个维度分享前沿成果,交流经验心得。
分论坛现场,与会专家学者交流、研讨。
“在重庆,低空经济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孙健表示,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此前的“万架无人机破吉尼斯纪录”表演,不仅彰显了技术实力,更通过视觉盛宴提升了公众认知度,为低空经济的市场化探索开辟了新路径。
孙健认为,从物流配送到城市巡检,从文化旅游到建筑监测,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是推动产业落地的关键动力。他建议,未来重庆一方面可以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低空航空器全流程生产制造,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低空航行器自主航行的开发和应用,包括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等等。
当前,重庆正积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地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积淀,为人才培养和技术迭代注入了持续动能,更好地赋能重庆在智能产业、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韩军伟介绍,学校目前已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特色优势领域,研发出复杂场景多模态工业数据挖掘与多粒度智能分析、8K AI画质芯片编解码等核心技术,有力支撑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未来,重庆邮电大学还将围绕“一核双擎 智能驱动”的人工智能特色学科群发展规划,打造一系列“人工智能+”特色平台。例如:围绕人工智能+低空,构造空天地通感算一体化的网络创新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医疗,打造高端智能的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平台;围绕人工智能+汽车,打造新一代智能网联的新能源汽车平台等。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来自信息技术、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学家,学校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科学家们的密切合作,持续布局前沿交叉的学科,凝练特色优势,继续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促进成渝地区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新重庆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韩军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