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闻名的“玻璃之乡”,重庆合川区汇聚了23家日用玻璃企业、31座日夜不息的高温窑炉。然而,随着时间发展,设备逐渐老化、工艺逐渐滞后、安全管理急需更新等问题出现。近年来,一场以“全链条整改、全方位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安全治理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合川玻璃产业的底色,将“问题清单”锻造成“示范标杆”,为传统制造业安全升级探出新路。
靶向出击:隐患清零,织密安全责任网
2024年8月,合川区一玻璃厂窑炉突发漏料险情,这起可能引发严重烫伤、火灾乃至致命后果的事故苗头,拉响了全区“警报”。合川区迅即行动,成立专项整改领导小组,由区应急管理局牵头,构建起“区级统筹、镇街落实、企业执行”的三级责任网。合川区政府积极推动玻璃窑炉安全专项整改,为23家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整改路径,并实施“日跟进、周汇报”的攻坚机制。通过密集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主责同向发力,整改合力迅速形成。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治理,合川区对23家企业31座窑炉完成“全覆盖、无死角”排查,揪出燃气压力监测缺失、冷却报警失灵等4大类60项重大隐患。对2家安全严重不达标企业果断关停,对3家整改“慢半拍”的企业开出罚单,以刚性执法倒逼企业绷紧安全弦。联合玻璃协会密集开展6场专题培训,覆盖1500余人次,生动的操作规程讲解与触目惊心的事故案例剖析,让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合川区应急管理局组织企业开展玻璃窑炉专项整治工作部署暨理论培训。
靠前服务:专家驻场,筑牢本质安全墙
在重庆富源玻璃有限公司的窑炉车间,政府聘请的专家正活跃在生产一线:他们或俯身仔细核对设计图纸,指导企业严格按最新国家标准(GB50211-2014、QB/T5640-2021)重建窑炉;或穿梭于设备之间,为企业精准“把脉问诊”。这正是合川区创新推行“执法+服务”模式的缩影——政府统筹资金,聘请专家提供“一对一”驻场指导,已累计开展30余次深度技术帮扶。
专家们为企业开出了“安全处方”:精准梳理出86处设备风险点,量身定制23份《窑炉风险防控清单》,并指导建立规范的隐患自查台账;集中攻坚燃气窑炉安全短板,确保16座关键的马蹄火焰炉全部加装“压力监测-紧急切断”智能联锁系统;强力督促3家企业淘汰“超期服役”的老旧设备,推动设备更新与工艺优化同步进行。
“这套‘执法+服务’组合拳效果显著,”合川区应急管理局工贸科负责人袁奇才介绍道,“在专家助力下,已有8家企业实现了隐患‘发现-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管理。我们配套建立了月度复查、季度通报制度,目前全区玻璃窑炉隐患整改完成率高达98%,一套长效安全管理机制正在有效运转。”
合川区应急管理局聘请市局专家文建现场查阅企业窑炉设计图纸。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拧紧生产“安全阀”
走进重庆市合川区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一块LED屏幕正实时跳动着窑炉温度、压力、燃气量等关键数据。过去,合川玻璃行业的安全监管高度依赖“人眼+经验”,难以捕捉动态风险,效率与精准度受限。如今,这一困境被科技破解:在政府引导下,企业累计投入800余万元进行技术升级——12家企业更换了窑炉核心部件,3家企业重建了高标准窑炉,更关键的是,23家企业100%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这套“智慧天眼”实现了核心参数的实时监控与异常预警。“数字化手段让隐患发现效率提升60%,漏料风险直降75%,生产稳定性大幅跃升!”重庆市合川区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庞光伟欣喜地表示。
荣成玻璃安装智能监护系统。
合川区创新融合“政府监管、专家指导、企业自主”三方力量,成功破解了传统整治“重处罚轻提升”的痼疾,构建起“问题识别-技术改造-智慧监管”的隐患治理全链条闭环。这场安全革命,不仅将风险压至最低,更转化为强劲生产力:企业设备故障停机率显著下降,产能利用率提升。仅今年1至5月,清平镇日用玻璃规上产值便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6.74%。安全为生产保驾护航,生产效益反哺安全投入。合川“玻璃之乡”正阔步迈入“安全促生产、生产固安全”的良性循环新阶段,其系统性治理经验,为全市传统制造业的安全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合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