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追光者|高美:播种法治“种子” 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25 10:47:56
来源:“巴渝法声”微信公众号

法治追光者|高美:播种法治“种子” 助力乡村振兴

字体:

高美海报.jpg

  初秋的清晨,薄雾尚未褪去,仍轻柔地笼罩着连绵的山峦。在一座宽敞明亮的院落里,荣昌区万宝村党总支副书记高美已开启了忙碌的一天。这位身材中等、脸庞圆润、眼眸弯弯的女书记,既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也是这处法治示范院落——“椒香小院”的院长。

  普法课堂扎根田间地头

  眼下正是花椒挂满枝头的丰收季。简单用过早餐,高美便匆匆赶往村里的花椒基地。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的“聚宝盆”,更是她常年开设的“流动普法课堂”。

图片

高美在“椒香小院”为群众普法

  “高书记来啦!”“高书记,今天又带啥新鲜案例啦?”刚踏进花椒基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便此起彼伏地涌来。

  高美笑着摆摆手回应,径直蹲在田埂上,一边顺手帮村民递过竹篮,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前阵子邻村有户人家,卖花椒时嫌签合同麻烦,结果被收购商压价赖账,最后亏了不少呢……”

  她的故事里满是泥土芬芳,主角都是村民们熟悉的“张三李四”,情节中却巧妙藏着接地气的法律知识。比如讲到“定金”和“订金”的区别时,她特意举了村里的例子:“去年王大伯收了人家500块‘订金’,后来自己找到了出价更高的买家,把钱退了就能转卖;但要是收的是‘定金’,反悔可就得双倍赔偿哟。”

  花椒树刺多,村民们摘得格外仔细,听故事也听得入神。阳光透过花椒叶的缝隙洒落,将高美的身影与村民们的笑声一同,温柔地揉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小院议事激活村民自治

  如今,看到村里的祥和景象,高美常说这是二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的万宝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疙瘩村”:家门口的土路坑洼不平,家家户户的墙角边堆满了垃圾。

  更让人头疼的是邻里关系:张家的鸡啄了李家的苗,能吵到掀翻对方的灶台;王家的牛吃了赵家的菜,能举着锄头对峙一整天。

  为推进村民自治,万宝村坚持以小院为辐射点,实行“群众点单、小院接单、大家解单”的运行机制,做到小事自己理、大事集体议、难事组织帮。

  如今在“椒香小院”,遇到大事、要事、难事、急事,高美就会召集村民围坐一起群策群力,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群众关切的难题。

图片

推动清廉乡村建设

  之前,有村民反映“村里存在滥办酒席的现象”,高美当即提议将移风易俗宣传与群众议事深度融合,时常与村民围坐一堂,围绕家风教育、尊老爱幼、抵制高价彩礼和滥办酒席等话题展开讨论,让文明新风悄然深植村民心中。

  这种法治文化的浸润,让村规民约有了温度。“现在村里办红白喜事都按规定申报,没人再大操大办了。”高美笑着说,去年全村节约宴席开支近10万元。

  “小院虽小,却能议大事,成了村民间的‘黏合剂’。”高美说,今年以来,通过“小院议事”平台已解决环境整治、交通出行等30余件群众关心的事儿,“家人治家”的氛围越来越浓。

  法治力量护航乡村振兴

  万宝村的稻鱼稻虾基地里,稻田阡陌纵横,饱满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村舍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

  这片占地800亩的基地,曾因土地流转纠纷差点“夭折”。几年前,多户村民因“担心租金拿不到”拒绝流转土地。高美带着司法所干部逐户走访,细致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拿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合同模板逐条分析,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如今,这片基地已带动群众增收超1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产业要兴旺,法治得托底。”高美深有感触地说。万宝村将普法工作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普法促治理、治理带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万宝村“法治小院”的实践生动证明:基层治理法治化就藏在像高美这样的“法律明白人”的日常里——把法条变成家常话,把普法搬到院坝中,让法治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正如高美在日记里写下的:“每个小院的灯光亮起来时,法治的光也就照进了村民心里。”这束光,正在重庆的乡间田野不断蔓延,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法治之路。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