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3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行动在渝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教育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齐聚山城,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新路径。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肖航在开幕式上表示,智能研修平台经过四年试点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他指出,培育区(校)在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要推动智能研修平台应用向全学科、全学段、多场景延伸,以智能研修平台为支撑,构建人机协同、优势互补的教研新范式。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教研、高校、企业、中小学”五方联动机制作用,让智能研修平台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据了解,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行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首批共吸引全国56个领航培育区和415个领航培育校参与。活动现场,《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编曾祥翊介绍了领航行动背景,并对领航行动实施原则、行动目标、组织保障、激励机制等工作进行部署。
数月来,智能研修平台已在多地教研实践中取得成效。江苏省徐州市泉州区构建“一体三翼四要素”框架,通过G-U-S-E四方协同共同体,形成“证据导向教研”、“双线教研新机制”等特色道路。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以“四项保障”、“多维路径”“五项举措”为支撑,推动研修模式向“实效转化”深度跃迁,助力教师规模化专业成长。
作为重庆教育大区,沙坪坝区依托深厚的教育底蕴和显著的数字化基础,制定了为期三年的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建设规划,规划部署基础设施升级、精准研修模式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生态构建等七项工程,并辅以制度、技术、研究、宣传等保障措施,旨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输出国家级典型案例,引领区域乃至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
专家报告环节,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邵青提出智能社会教育新赛道构建的方向,如通过智能学习中心构建智能学校、大教育服务生态建设支撑终身学习等。扬州大学教授孙发勤分享了教师数字画像理论与实践体系,该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画像”“群体画像”“个人画像”,对课堂行为、师生交互等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将诊断性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改进方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张思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研模式的革新,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研工作方式转型,实现从经验主义到数据实证的范式转变。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推进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实现常态化、个性化和规模化的智能精准教研,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葛琦 郭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