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青工” 等你来秀-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22 17:22:34
来源:重庆日报

“理响青工” 等你来秀

字体:

  青增泰操作设备

  石胜兰在刺绣 摄/张西蒙

  宋天祥在检查设备

  赵雪与同事进行高纯锗伽马谱图解析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工运兴!在重庆这片热土上,红岩精神与工匠血脉交融,新一代产业工人正以思想为炬、以技能为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2025年,重庆市总工会创新推出“重庆工人红岩大思政课”,精心打造“理响青工”重庆工人宣教品牌,为青年工人搭建起成长与展示的广阔舞台。在这里,我们聚焦车间里的每一次火星四溅,每一丝精准的刻度,更关注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守与对职业的热忱。我们记录下青年职工在机床旁专注的神情,在技术创新中闪烁的智慧火花,以及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这些瞬间,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重庆工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青年职工,成为红岩精神的传播者,将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价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让你们的青春心声,汇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

  青增泰:

  从产线调试工到全国劳模 用匠心淬炼新时代技能勋章

  “设备运转的每一声响动,都是创新的心跳。”在重庆四联测控车间里,35岁的青增泰正俯身调试一台智能压力变送器,指尖在仪器面板上轻快跳跃。这位刚在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工匠,14年前还是产线上一名普通的调试工。从拆解家电的“好奇少年”到执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领路人”,他用一把螺丝刀拧出了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道路。

  把重复做到极致

  平凡岗位里迸发创新火花

  “刚进厂时,每天重复拧螺丝、测参数,我一度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青增泰坦言,2010年从重庆工业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联测控制造二部担任调试工,面对单调的流程,年轻的他陷入迷茫。转折发生在2013年重庆市首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前夕。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赛,每天下班后对着设备反复练习,将产品标定输出精度控制在0.01毫安以内。最终,这位“新人”斩获第二名,并被破格晋升为技师。

  创新藏在细节里。2014年,他发现PDS变送器端子板测试需两人配合,用鳄鱼夹分别检测高压绝缘和漏电流,耗时60秒且自动化程度低。“能不能让测试点自动对接?”他找来废旧工品改装制支架,请教设计人员优化检测参数,最终研发出一体化测试设备,将工序压缩至10秒,效率提升6倍。

  “当设备第一次稳定运行时,我突然懂了:创新不是凭空造车,而是在重复中找到优化的可能。”青增泰感慨道。

  从“孤军奋战”到“百花齐放”

  让技能之光照亮更多人

  “一个人的技能再精,也撑不起整条生产线的升级。”2017年青增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时,他坚持“传帮带”的技能传承方式。在工作室的操作台前,他常对徒弟们说:“我带你们不是教手艺,是教方法——看到一台设备,先想能不能再快1秒。”

  工作室成立8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50余项工艺改进,研发出磁性轴向元件自动整形设备等12台专用设备,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余万元。更可贵的是,这里成了技能人才的“孵化器”:1200余人次接受培训,高技能人才占比从最初的15%提升至34%,走出了3名重庆市技术能手。“上次有个徒弟改进了点胶机,效率比我的方案提高了10%,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他眼中闪着自豪的光。

  2021年,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孵化器"。他也受聘为重庆多所职业院校的产业教授,带学生在车间里上“实景课”:“课本里的参数是死的,但设备的‘脾气’是活的,得亲手摸过才知道。”

  以匠心致初心

  书写技能报国的时代答卷

  “全国劳动模范这个称号,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扎根一线的产业工人的。”面对新荣誉,青增泰始终保持着清醒。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2020年,公司智能压力变送器产能扩充,温度补偿工序成了瓶颈。“不能增加场地,那就让设备‘减肥增效’。”他带领团队重新设计温控算法,短短6个月,便使单台温度补偿装置的日产量翻了一番,生产效率提升100%,补偿前人工检测时间减少50%,一次补偿合格率提升近6个百分点,达到99.38%,为企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在四联测控的车间里,青增泰设计的设备仍在高速运转,而他又盯上了新目标:“下一步要把5G技术融入生产设备监控,实现柔性维护,让设备故障率降低30%。”这位从产线走出来的全国劳模,用行动证明: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征程上,每个平凡岗位都是创新的阵地,每双勤劳的手都能淬炼出时代的勋章。

  石胜兰:

  轮椅上的非遗守护者 用丝线绣出生命华章

  8月的骄阳透过雕花窗棂,照在奉节县胜兰夔绣工艺品工作室的绣架上。石胜兰坐在轮椅上,银线在她指间穿梭,在素绢上勾勒出夔门的雄奇轮廓。这位39岁的“轮椅绣娘”,正用针线续写着她与蜀绣的传奇故事——从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两三年”,到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奉节夔州绣)代表性传承人,她用26年的坚韧,在命运的画布上绣出了最绚丽的图案。

  命运折不断追梦的翅膀

  1998年的那个夏天,12岁的石胜兰在山路上摔下悬崖,高位截瘫的诊断书像一块巨石,砸碎了她的童年。“医生说,以家里的条件,我活不过两三年。”躺在折叠床上的日子里,她看着母亲农活间隙奔忙的身影,额头上的汗水滴在自己脸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

  2007年,一次街头邂逅让她与蜀绣结缘。“第一次摸到绣针时,就像握住了救命稻草。”她拜奉节绣娘单大琼为师,初学刺绣时,常人可坐可站的刺绣姿势,对她而言却是挑战。久坐导致易生褥疮,手被针扎出血泡,腰部的无力也让她常痛得冷汗直流。但她凭借顽强毅力,不分昼夜苦练。从基础针法到十多种常用针法,每一次被针扎都是成长的提醒。

  “在领奖台上我才明白,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留一扇窗,而手艺就是钥匙。”2007年重庆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学艺最短的她凭《牡丹小鸟》斩获优秀奖,拿到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

  针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蜀绣不能只守着老手艺,得有新模样。”2010年,石胜兰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为师,将乱针绣的绘画逻辑融入蜀绣。她反复试验,用交叉错落的针法表现夔门的光影,“瞿塘峡的雾是流动的,普通齐针绣不出来,得让丝线‘活’起来。”

  《夔门红叶》中,她用交叉错落的针法让红叶似燃烧的火焰,衬得瞿塘峡愈发雄浑;《丹青正气图》以竹叶仿形汉字连成诗句,藏着“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深意。这些作品接连斩获国家级“工匠杯”金奖,还登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舞台。

  2019年成为重庆市非遗夔州绣代表性传承人后,她更执着于技艺革新:“传统不是守旧,要让年轻人也喜欢。”她尝试在绣品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非遗活在生活里,才有生命力。”

  丝线织就希望之路

  10余年间,石胜兰从基础针法到复杂构图再到成品装裱,手把手教学,培训残障学员超2000人次,帮助超过500人实现居家就业,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腿部残疾的高林菊如今能独立完成《荷花》:“石老师总说,轮椅能限制身体,但锁不住想飞的心。”她为手抖学员设计简化图案,给视力不佳者放大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刺绣节奏,就像夔门的水,急流有急流的力量,缓滩有缓滩的韵味。”

  作为奉节县政协委员,石胜兰提交的《关于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的建议》推动了当地无障碍设施建设。“我坐着轮椅走了太多坎坷路,不想别人再重复我的难。”她表示,荣誉不是终点,是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起点。

  如今,石胜兰正带领团队开发文创产品,让夔州绣走进寻常百姓家。“有人说非遗太高雅,我偏要让它接地气。”她拿起一款绣着夔门图案的书签说,“劳动不分高低,能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宋天祥:

  80后工程师的笔记本 记录着上千次故障的“诊疗方案”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重庆湘渝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电控部副部长宋天祥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心情格外激动。这位80后工程师,用18年扎根生产一线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盐化工领域书写着中国工人的奋斗故事。

  听懂设备的语言,就没有破不了的题

  “每个设备都有生命,你得听懂它们的语言。”2007年,刚从四川理工学院毕业的宋天祥背着行囊走进重庆湘渝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该公司2060联碱工程安装建设电仪工。面对复杂的电控系统和轰鸣的设备,他选择了最踏实的成长方式:每天工作至少工作12小时,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工业自动化控制手册》也被他翻得卷边,工作服口袋里永远装着螺丝刀和万用表,他自嘲为“设备保姆”。

  2015年的一个深夜,小袋盐加碘控制系统突发故障,生产线濒临停摆。厂家远程指导无果,宋天祥带领团队进入控制室,“别人说不行,我偏要试试。”他连续48小时拆解程序逻辑,自主编写控制程序,最终不仅化解危机,让生产线“起死回生”,更打破了这个项目的技术垄断。“那一刻我明白,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这样的“战斗”,18年来从未停歇。2020年,他攻克空压机控制器跨设备适配难题,让10余台超期服役设备“重生”,年节省维修费超百万元;2022年,他破解锅炉引风机高压变频瓶颈,年省电费500万元。“设备的每声异响都是求救信号,我们慢一秒,生产线就多一分风险。”宋天祥的工具箱里,至今放着写满技术心得的笔记本,记录着上千次故障的“诊疗方案”。

  每度电的节约,都是对绿水青山的承诺

  “双碳目标不是口号,是我们电控人的责任。”宋天祥深知,电控系统是工业的“大脑”,节能降耗得从这里突破。2018年,应急管理部要求15天内完成上万个工艺数据报警点改造,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宋天祥没有退缩,而是在控制室支起行军床,带领团队自主编程调试,最终按期完成整改,为企业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

  “每一分钱都该花在刀刃上。”2022年,有毒有害报警仪网络整改陷入僵局,厂家报价高昂。宋天祥带着团队拆解现有设备,重新设计线路布局,用最少的投入完成合规性改造,省下100余万元资金。2024年,他牵头的新旧设备兼容项目投用,年省电费400万元。“绿色发展不是牺牲效益,是找对方法。”他带领团队建立的智能控制系统,让能耗数据实时可见,“就像给设备装了‘健康监测仪’,哪里浪费一目了然。”

  一个人是做事情,一群人才是做事业

  作为工匠精神的“播种人”,宋天祥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换新品谁都会,弄清楚哪里坏了、为什么坏,才是真本事。”他把“修旧利废”当作技术传承的“活教材”,带着徒弟拆解、检修,十余年来培养出众多技术骨干。

  如今,宋天祥仍坚持每天到车间巡检,亲手处理重大故障,无偿分享技术成果。“从专科生到高级工程师,我靠的不是天赋,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坚持。”他常以自身经历勉励年轻技工。

  从工厂车间站到全国劳模的领奖台,宋天祥用18年光阴证明:劳模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光环,而是扎根一线的坚守、直面挑战的勇气,是“把平凡做到极致”的信念。正如他所说:“要像盐融入生活那样,让自己的经验滋养更多人。”这份坚守与传承,正激励着更多产业工人在逐梦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赵雪:

  “核与辐射安全没有‘差不多’ 必须万无一失”

  在重庆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的实验室里,分析室主任赵雪正俯身进行伽马核素能谱分析,屏幕上跳动的核素曲线在她眼中如同“安全密码”。从业15年来,赵雪带领团队以精准数据守护重庆市的辐射安全,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身上装备的重量,远不及肩头责任重”的深刻内涵。

  巧思破难题,在细微处淬炼专业锋芒

  “实验里的一些难题,可能在生活细节里找到解决办法。”赵雪常这样跟团队说。2010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她走进这个特殊岗位时,因实验室条件有限,为准确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她常常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实验分析前处理工具和分析流程。

  钋-210分析项目中纯银片表面氧化物的去除很关键。初期使用传统砂纸打磨,会留下深浅不一的划痕影响测量结果,转机出现在街角的美甲店。赵雪看着店里美甲师用抛光条轻松让指甲光亮如新,突然顿悟:“这东西比砂纸更细腻,说不定能改善银片划痕问题。”实验验证的结果令人振奋——抛光条操作省时省力,银片光洁度远超预期,测量数据精准度也大幅提升,日常工作里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搞技术不能死磕书本,有很多创新灵感都来源于生活。”赵雪说。

  “跨界思维”成了她的工作特色。在高纯锗伽马能谱技能“考核”中,当同行完全依赖物理测量时,她尝试用化学手段复测,“双法印证让数据更可靠”。如今,她已带领团队分析审核辐射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数据超2万个、自动监测数据逾500万个,参与完成国家级和市级重要课题项目20多项,技术水平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全球能力验证,稳居国际前列。

  担当守底线,于风险中筑牢安全屏障

  “核与辐射安全没有‘差不多’,必须万无一失。”这是赵雪刻在心里的准则。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时,她和同事们连续值守夜班,在辐射监测仪前紧盯数据变化,第一时间向国家和市政府上报人工放射性核素数据,成了回应公众关切的“定心丸”。“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恐慌比辐射先扩散。”

  日常工作中,她带着团队深入大剂量辐射场所监测,用专业装备消除潜在辐射安全隐患;处理移动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等投诉,用专业知识化解居民疑虑;为重庆重点项目提供辐射技术支持,用专业数据让项目早日落地投产。

  近年来,她还为全国近20个省市提供过技术交流和监测培训的技术支持,把重庆经验带到全国各地。“辐射安全在全国就是一盘棋,我们多开展技术交流,有助于辐射监测事业发展没人掉队。”在她看来,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传递守护安全的能力。她常说:“每个数据背后都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小数点后几位的误差,可能就是安全与风险的距离。”

  传承育新人,用热爱延续奋斗星火

  “前辈当年就是手把手教我放射性分监测技术,现在我也要把技能传下去。”赵雪常常提起恩师杜恒雁的教导。这种“老带新”的传承,如今在她身上延续——她把多年积累的经验编成实施细则和教学幻灯片等资料,在实验室里设置“师徒AB角岗位”,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看到年轻人成长为技术骨干,比我自己获奖还开心。”她坚毅地说。

  近10年,国家共举办2次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技能竞赛和2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她参与和带领团队在辐射监测领域斩获“3个团体第一名,一个团体第二名”的佳绩,累计23人次获个人单项奖。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队伍,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巾帼文明岗”“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成为生态环保铁军的亮眼代表。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守这份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时,她笑着说:“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多一分细致,下游就多一分安全。这份工作,值得用一辈子去守护。”(杨力 江灵利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