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22 07:48:59
来源:重庆日报

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字体:

  嘉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伟

  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森

  金凤实验室副主任 徐辉

  长安汽车副总裁 贺刚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白麟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以构建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对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作了部署。

  如何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8月21日,记者邀请嘉宾进行了探讨。

  以“科创塑城”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逐步从“夯基垒势”迈上“提质增效、攻坚突破”新阶段。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主线,加快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王伟说。

  创新空间布局是基础。他表示,以“科创塑城”构建全域创新格局,我市将逐渐构建“核心引领—节点支撑—全域联动”的科创走廊空间布局,把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市域创新资源的“聚合轴”、产业升级的“动力带”、人才流动的“畅通渠”,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同时,我市将加快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力争到2027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让创新成为城市内核的“最强基因”。

  “我们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创新之城增动能。”刘宴兵表示,建好高水平大学,是以教育之力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教委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施“双一流”“一校一策”支持,力争新一轮创建学校、学科“双增长”。构建学科专业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机制,推动传统学科专业提档升级,加强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比重提高到56%以上,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超过90%。

  为建强高能级平台,市教委还将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级提升“攀登”工程,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好重庆高等研究院,加快构筑高校国家级研究平台集群,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徐辉介绍,金凤实验室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核心任务,在生命健康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已在疾病分型、病理诊断垂直模型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他表示,下一步,金凤实验室将聚焦“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技创新地”,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以关键突破推动整体进步,勇当新型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试验田”和重庆实验室建设运行“探路者”,打造生命健康领域创新生态引擎。

 “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重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感受,那就是‘振奋’。”贺刚说,此次全会提出“科创走廊”“四链融合”等举措,不是简单地给项目、给资金,而是在构建一个能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变反应的“引力场”。

  如何“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牵引‘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贺刚建议重庆未来要深化“产业大脑”,共建一个模块化的“产业生态魔方”。

  在他看来,单个企业的“未来工厂”是“盆景”,而重庆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春色满园”。对此,他首先建议由政府引导,链主企业开放核心能力,共同打造一个面向全产业链的“公共技术底座”和“产业数据信托”,即把链主企业验证成熟的智能制造、软件算法、供应链管理能力,像积木一样模块化、接口化,让本地的中小企业可以低成本地调用这些能力,快速嵌入到创新体系中。同时,通过“数据信托”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要素有序流动起来。其次,建议打造“未来超级场景”,去争夺下一代技术的“标准话语权”。

  “未来,我们将全面落地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和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当好重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贺刚说,同时,坚定执行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当好重庆全球影响力的“放大器”,提升重庆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能级和影响力。

  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当前,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依托2000亿元级新型智能终端、200亿元级软件信息、200亿元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100亿元级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罗森表示,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庆高新区将加快迭代完善产业“链长制”,探索“链长+链主”联动、“招商基金+应用场景”撬动等招商新路径,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摩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靶向招引链长链主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帮助广达、英业达抢订单和产值,加快奥松、斯达半导体投产放量,华润微电子、三安意法产能爬坡,推动宗申隆鑫摩托车和发动机业务整合,协调推进金康动力扩能项目建设,促进长安跨越新产能加快释放。加快构建“4+4”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积极打造金凤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创谷、跨境电商三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企业强、产业强推动城市强。

  预计到2027年,重庆高新区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五个百亿级”产业链条,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引领、未来产业为牵引的产业集群体系。

 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就要全力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如何做好创新生态这篇“大文章”?

  王伟表示,我市将加快推进完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技企业梯度培育等方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计划,谋划打造“模力高地”人工智能创新孵化生态空间。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产业中试平台,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加强科技金融支撑,建设重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此外,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展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改革示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氛围,以开放包容的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刘宴兵表示,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将深化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发展,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重庆)建设,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实现高校专利转化占新增专利10%以上。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开放方面,将推进与莫斯科柴院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推动高校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等。

  在汇聚人才、打造人才“强磁场”上,金凤实验室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紧扣“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核心任务,围绕任务需求绘制引才图谱,打造生命健康全球人才数据库,通过人才评价模型和人才合作网络,发现识别和靶向招引人才,从而实现“找到需要的人、找到能联系到的人、找到可能引进的人”。

  “下一步,我们还将充分运用各类人才支持政策,通过靶向引才、主动引才、以才引才等‘组合拳’方式,汇聚高层次人才,同时,打造‘科研无忧’的用才、育才环境,让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激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徐辉表示。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