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口”兜住万家忧 “大治理”筑牢三江安——合川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破题基层治理-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21 16:36:50
来源:合川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小窗口”兜住万家忧 “大治理”筑牢三江安——合川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破题基层治理

字体:

  傍晚时分,重庆市合川区的夜市开始喧闹起来。在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的指挥调度大厅电子屏幕上,人流密度、交通状况、治安重点区域等,一切以数据流的形式清晰呈现。

  突然,一条橙色预警信息弹出屏幕: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在某商圈识别出一起正在升级的婚恋纠纷,当事人情绪激动。指令几乎在瞬间发出,辖区民警快速抵达现场,一场潜在的冲突被及时介入、化解于萌芽。

  这是合川区综治中心日常运作的一个缩影。在中心另一侧的多元化解区内,一场争执数月的医疗纠纷,在法官、专业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协同下成功调解,患者家属连声道谢:“为了这件事,我们前前后后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没想到在这里,一次就解决了!”

  从“多头跑”到“一地解”,一扇门集成千条线

  近年来,合川区紧紧围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以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破题社会治安治理的生动实践。

  “过去为了解决一个医疗纠纷,我得跑卫健部门、司法所、法院,现在只需进这一扇门,所有事都有人牵头管了!”在合川区综治中心的引导受理区,市民张先生这样说。他的体验精准道出了过去基层治理中的痛点——“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带来的效率低下和群众维权成本高企。

  2025年以来,合川区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将原综治中心及信访接待中心升级改造为区级综治中心。这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搬迁,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融合”。

  中心整合了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卫健等12个关键部门及多个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的资源,打造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体”。同时,推动30个镇街同步建设标准化综治中心,在全区构建起“1+4+N”的协同治理体系——以1个区级中心为“大脑”和枢纽,法庭、检察室、警务站、司法所4个核心机构常驻支撑,N个相关职能部门按需联动、随叫随驻。

  “群众任何类型的诉求来到引导台,都会进行全量登记。再由‘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统根据职责清单,自动精准分流至主管责任单位。系统强制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在24小时内响应并启动办理流程。”该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常驻+轮驻+随驻’的灵活机制,确保群众无论遇到多复杂的事,维权路径从‘找多头’变为‘找一头’。”

  据统计,自该体系运行以来,合川区各类矛盾纠纷的平均化解周期缩短了60%以上。

  数字赋能防患未然,“治未病”胜过“动手术”

  在中心的二楼智能指挥中心,系统无缝接入了法院的诉讼调解案件、公安的“110非警情”案件、信访办的访调案件、网格员的纠纷信息上报等9大类、数十万条数据。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系统能自动进行碰撞分析,生成覆盖全区的18类矛盾纠纷热力图。

  “这张图显示,今年以来,得益于我们开展的‘家和’行动,婚恋纠纷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1%。但与此同时,物业领域的矛盾依然处于高位,橙色预警。”一位工作人员轻点屏幕,一份某小区高空抛物投诉的详细溯源报告立刻弹出,时间、楼栋、频次、关联人员等信息一目了然。“基于这个研判,我们已经牵头住建委、物业协会等单位启动了专项治理。”

  截至目前,全区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升,其中现场调处成功的超过七成。此外,一套成熟的“预警-处置-溯源”闭环机制已经形成。对于系统预警和化解的高风险案件,中心会生成深度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最前沿、最真实的依据。

  一位常驻综治中心的法官表示:“过去我们像是‘消防员’,整天疲于奔命四处‘救火’。现在,每成功调解一起纠纷,我们都会复盘其产生的深层根源,然后据此提出司法建议,推动源头治理。”他透露,通过这种模式,已成功推动出台了《物业纠纷调解标准化工作指引》等7项长效制度。

  社会治理专家认为,合川区的实践通过空间整合,底破解了“条块分割、资源碎片化”的顽疾,实现了治理资源的集约化、零浪费,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通过数字赋能,将大数据从“展示板”变成了“导航仪”,推动治理环节不断前置;通过溯源整改和压力传导,压实了各方的主体责任,致力于根治矛盾土壤,实现了标本兼治的良性循环。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