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安云飞 :直面“不可能” 在挑战中寻找突破的力量-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9 14:23:10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安云飞 :直面“不可能” 在挑战中寻找突破的力量

字体:

  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安云飞,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者对话】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免疫缺陷病的单位,团队在儿童免疫缺陷病领域技术攻关、病例筛选等方面克服了哪些关键难题?又采取了哪些“硬核”措施?

  我和团队在儿童免疫缺陷病领域深耕多年,始终以患儿健康为目标,探索多元治疗路径,也在无数挑战中收获突破的力量。

  在儿童免疫缺陷病的治疗中,我们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关键措施,为不同病情的患儿提供精准救治。

  对症治疗:对于未明确致病基因病例,依据免疫表型和临床表型干预。比如面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炎症升高患儿,采用JAK抑制剂、细胞因子单抗等控制炎症;针对不明原因的自身免疫问题,以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靶向治疗)为特色疗法。

  替代治疗:补充患儿体内缺乏的特定物质。若患儿免疫球蛋白缺乏,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目前我们已与企业合作研发了皮下丙种球蛋白新产品);对于伽马干扰素缺乏(易感染卡介苗病、结核等)的患儿,则采用皮下伽马干扰素替代。

  精准治疗:当致病基因和机制明确时,实施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比多基因不明原因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例如,针对特定通路异常活化,使用JAK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该治疗的医院之一,目前我们的移植病例数居全国前列,部分疾病(如WAS综合征)的单中心移植量为全球最多。此疗法具有根治性,能让高度致死性疾病患儿(原本可能早期死亡)健康存活,拥有与健康人一样的生命和生活。

  基因治疗:针对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引发的免疫病,取出患儿干细胞体外修正后回输,以重建免疫系统、实现根治。目前医院已开展相关治疗,可达成完全根治。

  直面“不可能”:在挑战中寻找突破的力量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之路布满荆棘,全球已知的500多种免疫缺陷病中,每种病例都极为罕见,单个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面临局限。得益于医院推行的罕见病战略,建立以多学科诊疗(MDT)为核心的攻关模式,团队在重重挑战中勇毅前行。

  曾有一位Bach2基因突变患儿,因严重的肠道炎症导致多次肠切除,形成短肠综合征,并伴有顽固性肠源败血症和营养不良等复合危机。转入我院后,MDT机制立即启动联合攻关。

  第一阶段,团队耗时两个月成功清除耐药菌血症;第二阶段,聚集验证,采用精准单抗抗炎方案修复肠道屏障功能;第三阶段,聚焦短肠综合征,联合胃肠外科与临床营养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这一过程中,转折点在于患儿家长坚定不移的支持——在既往治疗屡屡受挫、医疗团队初期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家属的信任成为关键动力。最终,通过跨学科协作(免疫科、胃肠外科、消化科、营养科等)、先进治疗手段与家庭支持体系的三维联动,患儿实现从静脉营养到自主进食的突破性康复。

  基因治疗探索:填补空白,迈向根治

  过去十年,团队专注于基因治疗研究,特别是在免疫缺陷病领域,填补了国内免疫缺陷病基因治疗的空白。这类疾病患儿往往面临缺乏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困境,亟需创新疗法。

  我们基于患儿需求与国际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历经载体构建、体外实验、动物模型等艰辛过程,最终取得突破。针对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引发的免疫病,取出患儿干细胞体外修正后回输,以重建免疫系统、实现根治,目前相关治疗已在我院开展,可达成完全根治。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和治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每一点突破都离不开多学科协作、先进技术支持和医患共同努力。未来,团队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让基因治疗等创新疗法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与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