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廖正步:“听诊器不光听心跳,更要听患者的难”-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9 14:23:00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廖正步:“听诊器不光听心跳,更要听患者的难”

字体:

  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廖正步,“中国好医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医者对话】

  你觉得医生和驻村第一书记两个岗位有何共通之处?

  我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也曾是巫溪县田坝镇双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这几年,从神经外科的手术台走到大山里的田间地头,很多人问我:医生和驻村书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岗位,到底有啥共通之处?今天,我就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初心:都在“听”群众的心里话

  不管是穿白大褂还是戴草帽,我心里最清楚的一点是:这两个岗位的初心,说到底是一样的——都是想让老百姓过上更舒坦的日子。

  当医生时,我总说“听诊器不光听心跳,更要听患者的难”。面对病人,你得蹲下来跟他聊,知道他疼在哪、怕什么,才能让他信你,配合治疗。后来到了双箭村当第一书记,我发现道理一模一样。刚驻村时,村里好多房子空着,年轻人都走了,老人守着几亩薄田叹气。我拿着笔记本挨家串户,听张大爷说“山路难走,李子熟了运不出去”,听李婶讲“孩子在外打工,家里肉牛没人管”。这些话,跟病房里患者说“药太贵,能不能少开点”一样,都是掏心窝子的诉求。

  所以不管是当医生还是驻村,第一步都是“扎下去”。在村里,我用了三个月走遍所有农户,记了满满三本民情日志;在医院,我习惯术前到病房多待十分钟,跟患者聊聊家常。因为只有让群众觉得你懂他,信任才能生根,后面的工作才好开展。

  责任:都在“解”群众的急难愁盼

  当医生,救死扶伤是本分。在神经外科,一台手术可能就是一条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后来到了村里,我发现“脱贫致富”也是在“救命”——帮一个村摆脱贫困,就是让一村人的日子有了活下去的底气。双箭村山多田少,我看着心疼,就琢磨着搞产业:调研了半年,建了能养80头肉牛的养殖场,又搞起“低山种草、高山养牛”的产业链;管护800亩脆李园,修了6公里产业路,还建了分拣场。这些事,跟我在手术台前规划切口、缝合伤口一样,得精准、得实在,因为每一步都连着村民的钱袋子。

  在村里时,我总惦记着乡亲们看病难。山里人弯腰劳作多,脊柱病高发,可县医院做不了复杂手术。我就请同事组建“流动医院”,47场义诊跑遍巫溪偏远乡镇,9000多乡亲在“家门口”看上了病;还在镇卫生院每周四坐诊,教当地医生查体、分析病例。看着他们从“怕看病”变成“敢看病”,我忽然明白:医生保健康,书记促发展,这俩责任缺了谁都不行——没健康,致富没力气;没产业,健康也守不住。

  使命:都在“托”群众的好日子

  我在海外做博士后时研究脊髓神经保护,回来后总想着把技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驻村时发现巫溪没做过寰枢椎骨折内固定这类手术,我就带着团队啃下来,填补了空白。现在“廖医生榜样工作室”成立了,我们去四川遂宁、重庆潼南的山区义诊,3000多人受益,还跟基层医院结对子教技术,就是想让先进医疗走得更远。

  驻村书记的使命,写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双箭村从“空心村”变成“实业村”,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把“要我富”变成了“我要富”。现在村里的脆李能卖到城里,肉牛养殖场能分红,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就是乡村振兴最实在的样子。

  往后,不管是在手术台还是在基层一线,我都会接着干下去。因为我知道,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手里的活儿就不会跑偏,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