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郭述良:以冷静筑防线,用热爱护生命-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9 14:10:00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郭述良:以冷静筑防线,用热爱护生命

字体:

  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郭述良,国家杰出医师,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大呼吸疾病精准诊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医者对话】

  重症医学总会经历生与死,你是如何保持医学冷静,同时又对生命充满热爱?

  重症医学的诊室里,呼吸的频率常常与生死的节奏重合。三十多年来,我见过太多呼吸骤停的瞬间,也握着过太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手。有人觉得,医生的冷静是“见多了麻木”,其实恰恰相反。重症抢救里,一秒的慌乱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冷静,是把对生命的热爱,转化成精准的判断、规范的流程、可控的风险。

  冷静不是冷漠,是把热爱装进科学的框架里

  2015年我们做国内首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时,很多同行捏把汗。这项技术要把探头伸进肺远端,稍不注意就可能大出血。但我们团队敢做,不是鲁莽,是有底气——我们既能做气道介入,又能做肺血管介入止血。手术时,用硬质支气管镜通气维持氧供,球囊封堵可能出血的气道,每一步都在预案里。最后把风险降到了最低,这项技术现在全国数百家医院都在用(包括港澳台地区),外科肺活检量减少了80%,病因确诊率提升。

  这就是冷静的意义:不是不心疼病人,是要用技术和规范,让心疼变成有效的行动。就像昨天深夜那个病人,左右主支气管被肿瘤堵死,插管上呼吸机后仍然随时可能窒息。我赶到科室时,团队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CT影像标好了阻塞位置,支架型号备了三种,止血设备就在手边。我们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心灵和行动上的默契,只盯着屏幕上的实时影像,扩张、放支架,冒着随时窒息的巨大风险,一步步把通道打开。直到监护仪上的呼吸曲线平稳了,病人脱离死亡风险,我们才松了口气。

  我常跟学生说,“遇到抢救要敢担当,更要懂章法”。担当是热爱,章法是冷静。没有章法的热爱,是蛮干;没有热爱的章法,是冰冷的机器。

  把生命托在手上,就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重症医学里,“放弃”两个字太轻,轻到不敢说出口。因为每个病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每个我们觉得“没希望”的瞬间,都可能藏着转机。

  2011年我刚接任科室主任时,提出要用10年打造“12345+10”计划,建成长江上游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当时不少人质疑:西部地区呼吸介入技术那么薄弱,病人都往北上广跑,凭什么我们能做成?我跟团队说,“人总得有点梦想,说不定梦想就能成真”。这个梦想,不是为了争第一,是想让重庆、四川等地的病人,不用千里迢迢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这些年,我们搞“5D呼吸介入”,从3D到4D再到5D,纳入多学科诊疗,不是为了凑数字,是想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治疗。一位外地小伙,带着胸腔闭式引流管两年,我们用心脏封堵器叠拼技术帮他堵上支气管胸膜瘘,拔管后半年随访,他说要住到重庆,因为在重庆有我们的团队作依靠;一名四川患者,7个月辗转求医,我们用金属弹簧圈堵上微小瘘口,她出院时说“以为这辈子都要带着管子过了”。

  这两项技术,一个是全国首例,一个应邀在全球最大的呼吸年会-欧洲呼吸年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当然,我们创新技术的首要目的是竭尽所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

  这些瞬间,让我更懂:对生命的热爱,是具体的。因为我们手里托着的,是别人的人生。

  我常跟团队说,“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是唯一能拉住他的人,手稍稍一松,就可能永远失去他”。所以必须竭尽所能:有技术用技术,没技术学技术,学不到就创造技术。这份“竭尽所能”,就是冷静和热爱最好的结合——用冷静的头脑想办法,用热爱的初心推自己往前走。

  三十多年了,从提着原始分体式气管镜冲进病房的小伙子,到现在带着团队攻坚的科主任,我依然觉得,每次站在手术台旁,每次面对重症病人,都是在跟生命对话。冷静是为了听懂对话的逻辑,热爱是为了回应对话的重量。每一次呼吸的畅通,都是生命最动人的回答,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