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户居民小区从“失管”到“共治”:超大城市治理“最小单元”的重庆万州协商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09 17:29:11
来源:“微万州”微信公众号

1888户居民小区从“失管”到“共治”:超大城市治理“最小单元”的重庆万州协商实践

字体:

  “你看这环境,比没有物业时好多了,要说不足,就是停车位有点紧俏,大家的日子好了,车多了。”“要不是物业跑前跑后协调,我家楼上漏水的问题,还真不好搁平。”

  今年7月底,万州区六届政协委员、陈家坝街道办事处主任晏宗荣在回访辖区沱口社区上滨家园小区时,居民们围着他七嘴八舌,话语里带着热乎劲。

  如此积极的反馈,与一年多前居民第一次见到他时大倒苦水的场景截然不同。

  时针回拨到2024年3月,这个住着1888户、3800余名拆迁安置居民的小区,因政府“托底”物业撤离“失管”,成了基层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小区居民怨声不断。

  然而,仅仅一个多月,一场由“渝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引领的“观念突围”与“共治实践”,不仅让家园焕新,更探索出一条化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政府包不了、市场不愿接、群众等靠要”困局的有效路径。

图片

政协委员回访上滨家园小区。

  小区“失管”之困

  “托底就该管到底!”2024年3月,第一次见到晏宗荣时,小区居民牟来秀情绪激动。

  当时,晏宗荣与谯模、易发文、郑爱花、熊海峰4位区政协委员一道,以“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联系沱口社区委员的身份,深入上滨家园调查研究。

  见有人来关注,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对着委员们大倒苦水。

图片

政协委员倾听上滨家园小区居民意见。

  原来,作为拆迁还房安置点,上滨家园过去十年享受着政府“托底”、象征性0.3元/平方米的“白菜价”物业服务。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原本的直接管理模式开始转向政策引导和监督,“托底”物业按计划需要撤场,将物业管理交由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

  撤场通知张贴在小区各个公告栏后,居民似乎并没有在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直到2024年3月“托底”终结,积弊集中爆发:垃圾无人清运,堆积如山散发恶臭;电梯因缺乏维护全部停运,老人上下楼困难重重;下水管道堵塞,污水倒灌,在小区内四处流淌。

  沱口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袁军了解情况后,立即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进行应急处理,却在3800多人的庞大体量前力不从心。很快,上滨家园陷入“停摆”状态。

  “瘫痪”的小区,像一根敏感的神经,触动着城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痛点。

  三轮协商“破冰”

  痛点当通,晏宗荣等委员化身小区事务民主协商的关键推手,带领居民开始“破冰”。

  面对群情激愤的居民,委员们迅速洞察核心诉求和矛盾焦点。“还房小区的居民习惯了‘托底’物业,但现代化治理需要更专业的物业服务,因此扭转‘等靠要’观念是关键。”晏宗荣说。为此,他和其他委员果断将“物业市场化改革”议题提交至“渝事好商量”平台,借助这个旨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民主协商机制,引导居民将小区遇到的难题“商量着”共同治理。

图片

“渝事好商量”平台引导居民将小区遇到的难题“商量着”共同治理。

  2024年3月10日,在首轮协商会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请专业物业?肯定贵,还会变着法儿收钱!”居民代表张成兰一掌拍在桌上,大声说,“政府当初说好托底的,凭啥撒手不管?”话音未落,“我们是拆迁户,哪有闲钱缴物业费”“要管也是政府管”的喊声在会议室响起。甚至有人猛地掀了椅子,摔门而去时,走廊里还飘来一句“这会开得没意思!”

  与会委员与社区两委干部顶住压力,坚持让怨气充分释放。“打开话匣子,就是破冰的开始。”晏宗荣说,他深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转型,首要是解开群众心结。

  首轮协商三天后,晏宗荣带着陈家坝街道司法所和物业科工作人员再次走进上滨家园,同时邀请了从事律师职业的政协委员,与上滨家园党员代表、楼栋网格长、居民代表等40余人开展第二轮协商。司法所解读《物业管理条例》,明确业主法定责任。物业科展示周边小区详实的服务收费对比账本,性价比一目了然。律师委员则以专业视角,为大家普及《民法典》中关于物业管理的法律知识,“我打个比方,你就把小区当成自家,家里请人打扫,总得给点辛苦钱,小区这么大的家,哪能光靠政府掏钱?”

图片

“渝事好商量”平台一角。

  “大家从农民变成市民,政府托底是起点,共建共享才是归宿。”趁着法律知识带来的理性启蒙,晏宗荣开始了法理与人情交织的阐释,“你们想想看,没物业,房子贬值了谁吃亏?电梯坏了,老人孩子咋出入?更何况,现在物业管理可是个专业活,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办才好,政府托底管哪有专业的管家好?”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居民代表兰泽林率先转变了态度:“他说得在理!该花的钱得花,没物业真不行!”

  “对!物业管得好,住得也舒心!”“关键是要选个靠谱的,收费透明!”附和声此起彼伏,刚才还紧锁的眉头,悄然在居民们的脸上舒展开来。

  随着居民态度的转变,第三轮协商会上,讨论更加务实深入。委员们抛出点子,提出建议,居民代表们热烈讨论,焦点已从“要不要物业”转向了“选什么样、什么价位的物业”。

  经过居民们共同精打细算、反复斟酌,最终选定0.5元/平方米的收费标准,并议定由社区代行业委会职责,在区政协委员和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启动阳光招标。

  2024年3月20日,一场由居民“主考”、政协委员“协助”的招标会举行。三家物业公司直面居民代表犀利的质询,方案承诺被逐条“过筛”。最终,超过85%的居民投下赞成票,选出了心仪的“新管家”。

  “居民这么较真,我们服务怎敢懈怠?”中标者重庆市寓羚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时凡感慨道。

  “这不仅是选聘物业,更是居民行使主人的权利、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看着小区有了专业“管家”,袁军由衷感叹道。

  家园焕了新颜

  2024年4月1日,经全体居民选聘,重庆市寓羚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上滨家园。

  入驻之初,居民代表便与物业公司达成一致:小区治理,有事好商量。

  此前,管道疏通不及时、电梯维保不到位等是居民眼中的“老大难”。水沟盖板异响、住户漏水、宠物夜间扰民等“小麻烦”也常让大家闹心。如今,物业已完成小区管道全面疏通,电梯纳入专业维保体系,各类“小麻烦”也在物业跟进下逐一解决。

图片

小区停车有序。

  “垃圾日产日清,堵塞的管道畅通了,破损的路面修好了,绿化带也重现生机。”居民谭正会笑容舒展,说起小区变化就关不住话匣子,“自己选出来的‘管家’,就像自己带出来的孩子,满意了就多夸,不足的地方就提建议,大家一起努力。”

图片

小区绿化带生机盎然。

  “从‘脏乱差怨’蜕变为‘整洁美安’,上滨家园的蝶变,验证了民主协商赋能基层共治的有效性,也为超大城市激活治理‘末梢神经’提供了可行方案。” 区政协社法委副主任谯模表示,老旧小区、还房小区是当前基层治理的难点和堵点,破局的关键在于共建共治共享,而“渝事好商量”这个协商议事平台,在“寻求最大公约数、共画最大同心圆”上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发挥该平台优势助力基层治理,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经验。

  在万州,上滨家园的探索并非孤例。区政协委员联络委主任程华良介绍,作为创新打造的基层协商议事平台,“渝事好商量”自2021年在沱口社区试点以来,目前已构建起“政协委员牵头、社区两委搭台、群众代表参与”的议事格局,并打造形成了“渝事好商量·万事都有方”地方协商品牌。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区52个镇乡街道,400余名政协委员遵循“问题共提、议题共商、方案共议、结果共评”原则,依托该平台累计开展协商89场次,推动解决就医、上学、环境治理等74项民生痛点,破解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方案设计、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小区绿化美化、商圈停车难等多项“老大难”问题。

  “这小区啊,居民参与商量着治理,才有归属感。”沱口社区居民陈宪英说,“渝事好商量”像一根“毛细血管”,将民主协商的养分输送到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激起了居民的自治热情,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