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个全民健身日如期而至。8月8日前后,中甲联赛第20轮(重庆铜梁龙VS南通支云)、2025重庆市青少年冬夏令营赛事活动(滑雪)等众多惠民体育赛事活动在重庆燃情上演,引导市民群众走出家门、走向运动场,在运动健身中享受乐趣、收获健康。
近年来,重庆市群众健身意识节节攀升,体育场地遍地开花,赛事活动全年不断,健身服务触角延伸,运动早已融入重庆人的日常。
数据显示,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9.57%,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全市国民体质合格率超92%;每年举办区县级赛事活动2000余场(次);人均体育场地达3.22平方米……跃动的数据折射出重庆人“动起来”的热情,也诉说着“动出彩”的幸福。
2025年“全民健身日”重庆市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现场。
雄奇山水赋能聚势
赛事流量撬动经济增量
8月8日,2025年“全民健身日”重庆市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现场,随着发令枪响,400名游泳健将纵身跃入风光旖旎的太阳湖,与推开的道道白浪构成一幅动感画卷。历经16载的积淀,该项赛事已经成为重庆市全民健身的重要品牌赛事和一张亮丽名片。
城市是赛事的“赛场”,赛事是城市的“秀场”。赛事举办地石柱县黄水镇,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盖率85%以上,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1500个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1℃,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今年比赛期间,不少选手携家人提前抵达黄水镇避暑游玩。“这里景色很美,也很凉快,比赛完准备继续耍!”来自渝中区的王先生说。也有行程紧张的选手笑称,过段时间要故地重游,把比赛时错过的风景补回来。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体育运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依托太阳湖优质环境,创新打造“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1+N”消费模式,有效带动了景区及周边文旅经济发展。
近年来,重庆倡导“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促消费品牌活动。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赛事经济,以高水平办赛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但赛事经济是买方市场,重庆吸引大家“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底气何在?
其实,有山的城市很多,有水的城市也很多,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则很稀少。作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既有山的雄伟,又有水的柔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水城立体交融的超大城市。雄奇山水正为重庆发展赛事经济聚势赋能。
重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举办了重庆马拉松、重庆市第五届龙舟公开赛、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区县级以上体育赛事共789场次,176.5万人次参赛,3.3亿人次观赛,持续点燃全民健身热情的同时,间接拉动消费超116.96亿元。
五台山足球公园效果图。
“上天入地”“见缝插针”
健身阵地持续拓展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
夏日傍晚,九龙坡区五台山立交桥下,市民奔跑在崭新的足球场上,汗水在落日余晖中勾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如果不说,你很难将这一足球公园和违规搭建的菜地联系在一起。
原来,这里是7万余平方米的空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杂草丛生,后来,慢慢有人在此种菜,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散发的气味也成为周边群众的一大困扰。
为唤醒“沉睡的资产”,结合周边小区众多、运动场所欠缺的情况,“五台山足球公园”民生项目应运而生,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建设。
“五台山足球公园涵盖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儿童活动区、登山步道等场所,是集商业多元性、交通便捷性、形象独特性于一体的全龄段体育公园。建成后,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运动、消费、观光的场地,更能通过场地出租、招商合作,赋予地块‘造血功能’,真正‘变废为宝’。”九龙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健身阵地的新增量还向这座“8D城市”的空中延伸——渝北区金紫山文创园将老旧厂房仓库楼顶改造成标准五人制足球场,还可用作飞盘等运动场地;南岸区弹子石片区,一座购物中心楼顶建起“空中运动场”,吸引市民前来跑步、打球、练太极,每天热闹非凡……
“上天入地”“见缝插针”。受限于山城独特的地形地貌,近年来,重庆聚焦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痛点难点,向桥下、屋顶、堡坎、闲置车库等边角地要空间,实施“微更新+体育”计划,打造城市“活力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超19万个,总面积超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2平方米,已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如今,市民无论是想散步、打球还是使用各类运动器材,基本都可以在家附近实现,“15分钟健身圈”举步可达。
焕新归来的大田湾体育场。
科技点亮体育新场景
全民健身尽显“新韵”
前不久,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最后一轮,中国队迎战巴林队的比赛在重庆举行,可容纳6万人的龙兴足球场化作一片跃动的红色海洋。
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级足球场之一,龙兴足球场内有个“智慧大脑”——足球智慧指挥舱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让龙兴足球场实现智能应用全覆盖,协助管理员清楚了解场馆的整体态势。这也是国内专业足球场中首次应用智慧指挥舱,打造场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大脑”。
一些老体育场馆也焕新归来。始建于1955年的大田湾体育场是重庆全民健身的策源地。几年前,经过修缮改造的大田湾体育场重启开放。
无人值守闸机自动识别放行,智慧步道记录运动数据并提供个性化建议,AI防溺水系统守护安全,手机扫码即可预约场地、查看空余车位……这些新增的智慧便捷服务让市民赞不绝口。
目前,重庆已有近30座公共体育场馆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运用,市民可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或者智能终端,享受微信自助预订场地、活动报名、一卡通充值、场馆导航等快捷服务。其中,部分场馆经过升级改造,还引进了自助业务一体机、自助手环机、水量精控终端等物联网设备。
近年来,重庆市推进数字重庆建设,积极运用数字科技赋能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与数字体育深度融合。从数字平台建设到智能设备推广、场馆数字化升级,数智赋能为全民健身增添“新韵”,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出‘渝悦·健身’应用,整合全市584个体育场地、95个公共场馆、67家体育协会资源,服务端上线4大功能板块,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体育服务。”重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加速编制配套用户手册及标准规范,完善智慧健身服务体系;迭代升级体育大数据中心,开展全市体育资源普查,绘制“体育资源一张图”。
重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敬老院开展太极扇教学,点亮“银发族”健康生活。
科学指导传递健康快乐
体育惠民为幸福加码
在重庆每一个健身公园、每一个群众体育赛事赛场、每一处健身点,有一群人你可能熟悉又陌生。
他们或许是普通的健身达人,是退役或现役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社会体育指导员。
音乐响起,来自九龙坡的祝师英和十多位柔力球运动员风姿飞扬。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将健身知识和活动带给身边的人,是68岁的祝师英的日常。
祝师英从小学习体操和舞蹈,工作时曾是文工团的一员,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柔力球,从零基础开始持续多年学习。再后来,她连续十多年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比赛,斩获众多奖项,并成为柔力球国家级裁判、国家级教练。这几年,她还多了一个身份——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
“现在我接触的人包含各个年龄段,有不少是年轻人。”祝师英表示,和年轻人接触和互动的同时,自己心态也变得年轻,这让她非常开心。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把科学运动理念带给更多人,是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在重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扩大至9.9万人。
科学指导广泛覆盖是重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重庆加码惠民举措。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体育局启动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项目建设,推动巫溪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修;积极下达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推动全市95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全民健身日期间,重庆还推出体育培训优惠、免费骨龄检测和场馆促销直播等内容。
运动的魅力,不仅在于赛场上的胜负,更在于它能激发一座城市的无限可能。接下来,重庆还将锚定建设体育强市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更好拥抱幸福生活。(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