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在长安华都“小格幸福里”网格微阵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受访者供图)
渝北区龙塔街道长安华都小区的王先生被商铺渗水问题困扰多时,出乎意料的是,在小区“小格幸福里”帮助下,这个问题近日居然迎刃而解。
“小格幸福里”全称为“小格幸福里”网格微阵地,是龙塔街道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难题的创新之举。
今年4月起,面对治理资源有限的现实,龙塔街道党工委精准发力,在居民需求迫切处灵活打造集政策咨询、便民服务、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微阵地。
它像毛细血管般深入楼栋、物业和商圈,整合多方力量,构建起“居民点单—网格接单—多元办单—群众评单”闭环服务链,让居民烦恼有处说、说了有人办、办了有反馈,让有限资源精准“滴灌”,高效服务触手可及。
楼下办证
架空层里有了“幸福驿站”
“以前时常有老人抱怨,办个高龄补贴得走半小时到社区,来回一趟累得够呛!”龙塔街道龙盛社区党委书记桂晓晴介绍。
以长安华都小区为例,这里住了2800多户,其中半数以上是老人,办事不太方便。
今年4月,变化悄然发生。龙塔街道把目光投向老人们爱去的居民楼架空层,对其稍加改造,温馨的“小格幸福里”便诞生了——这里成为嵌入老人生活圈的“社区政务微客厅”。
每到工作日,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准时“驻点”。
张婆婆这天下楼,把公交卡递给值班的社区干部:“小李,帮我看看这卡是不是该年检了?”小李接过卡,在便携设备上轻点几下后说:“刚到期。我这就帮你办好,两分钟!”
说话间,年检已完成。张婆婆乐得合不拢嘴:“以前要专门跑一趟,来回加上排队得个把钟头,现在下楼遛弯就能办妥,太省心了!”
“能当场办的立等可取,需要回社区办的,我们承诺‘上午收件、下午回音’。”桂晓晴道出了“小格幸福里”的核心优势——响应快。
从老年证办理到社保认证,从政策咨询到邻里纠纷调解,这个开在楼下的“驿站”,用速度和温度,将“15分钟党群服务圈”实实在在嵌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流动服务
社区干部变身“跑腿侠”
龙盛社区“小格幸福里”的成功,让龙塔街道信心倍增。
然而,该模式推广到紫福路社区时,新挑战却摆在眼前:这里的小区星罗棋布,其中有住户稀少的老旧院落,也有门禁森严的新小区。若工作人员只在一个点“守着”,对很多居民来说依然不方便。
“阵地不动,服务动起来!”龙塔街道组织委员贺莉珊想出妙招。
紫福路社区的“小格幸福里”被赋予“流动基因”:香悦华府小区是“大本营”,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是“轻骑兵”。他们手握“排片表”,按需流动到周边小区,或在特定时段设点,或接受预约入户服务,变“坐诊”为“出诊”。
香悦华府小区居民李先生的难题就在“流动服务”中迎刃而解。他和妻子都是上班族,一度为办理生育证焦头烂额:自己没空跑社区,让家里老人去吧又怕弄错材料。
一天清晨,他匆匆赶到小区“小格幸福里”寻求帮助。值班干部王翠立刻递上清单:“材料备齐后交给我,今天办好!”李先生随后按要求准备好材料便安心上班去了。
午休时,王翠带着材料赶回社区办妥手续。下午,她直接敲开了李先生家的门,将证件送到家中老人手中。
紫福路社区这个“居民交材料、干部全程跑、结果送上门”的“小格幸福里”,巧妙地弥补了上班族的“时间差”与部分老人的“能力差”,让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家门口”的便捷。
部门联动
专治影响商居和谐“疑难杂症”
作为开发较早的片区,龙塔街道商居交融,活力与摩擦并存。紫荆路社区便是典型:居民区在山上,热闹的商圈在山下。
如何平衡安居与乐业?社区的破题之道是把“小格幸福里”直接建在商圈心脏地带。在这里,它有了新定位——“商居综合服务站”。
除了社区和网格力量,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等与商圈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被整合进来,形成“常驻+轮值”协同机制,专治影响商居和谐的“疑难杂症”。
近日,家住紫薇路边的张女士走进商圈的“小格幸福里”投诉:楼下酒吧音响的低频振动太厉害,影响全家人正常休息。
这一投诉触发联动响应,网格员吹哨,街道环保、市场监管、小区物业迅速集结。社区和街道、部门约谈酒吧负责人,要求其依据法规进行整改。酒吧方也很配合,问题迎刃而解。
油烟扰民、消费维权、经营规范……这个商圈的“小格子”,成了优化营商环境和保障居住品质的“润滑剂”与“减压阀”,将无数可能的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
今年4月以来,龙塔街道“小格幸福里”共接到群众意见建议205条,均已解决;协调处置各类矛盾纠纷43件;为群众办件248件,满意率达100%。
龙塔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小格幸福里”将推广覆盖至街道13个社区,“推广并非简单复制,街道将深入调研各社区的人口结构、空间特点以及突出的需求痛点,量身定制服务重点,最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小格幸福里’党建服务品牌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