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行业技术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勇担使命,积极求索,致力于开辟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破解产业发展人才难题贡献力量。
新兴产业崛起 催生行业发展“人才荒”
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寄予厚望,尤其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发展备受瞩目。重庆在加速“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与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进程中,新材料产业成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和先进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坚实基础。
电子信息材料,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底盘技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与5G/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日常使用的手机、智能家电,到春晚上大放异彩的跳舞机器人,背后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材料的强力支撑。该材料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芯片、显示、通信等领域的竞争力。
但随着国家对“新基建”的加速推进以及“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半导体、芯片等先进电子材料领域迎来广阔蓝海;另一方面,人才需求旺盛,行业技术人才缺口达30万以上,而高校现有培养规模仅能满足40%。企业普遍反映“缺人”,如重庆平伟实业副总徐向涛所说,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但匹配的相关专业人才却严重短缺,特别是以材料开发、制造及评价为基础的行业技术人才“一才难求”。
强化高校供给 “按需培育”破解人才难题
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需积极发挥优势,加强人才供给。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电子信息材料人才培养方面已探索近30年,形成了服务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并建有重庆市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等育人平台。
为进一步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产业布局,回应企业需求,学院将在今年9月开设“电子信息材料卓越人才教改班”(以下简称“教改班”),为行业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输送到相关领域的核心岗位。
就电子信息材料卓越人才教改班建设,校企签订合作协议。
教改班的开设是学院及学校围绕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补链、延链、强链,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改革实践。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教改班建设。
创新培养模式 产教协同共育栋梁之“材”
教改班创新打造了“四共”育人模式,即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组师资团队、共管培养过程、共担就业责任”。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与产业链头部企业、重点企业深入合作,依据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共同开发、建设课程体系,并选取大量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由校企“双导师”授课,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标准的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学环节,大学后期,教改班学生将直接进入企业,深入产业一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专业实习、课题研究、科研攻关,全方位强化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改班作为西南地区首个聚焦电子信息材料的专业级培养项目,计划每年为成渝地区输送40名以上的高端技术人才。通过这一创新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着力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打造卓越人才新高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