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家医质控管理中心专家下沉基层开展指导帮扶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近期,市卫健委推出了“一人一码一档”的健康档案应用,在全市范围内为居民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渝北区紧扣“健康档案质控”这一主线,以医疗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医疗“质控强基”为目标,全力做好健康档案质控工作,推进疾病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倾力守护全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当前,在渝北就诊,家庭医生手里都有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在各类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科学记录,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基础信息资源,它记录着居民过去的健康状况、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等,也是“健康记录本”。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手,家庭医生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的医疗服务。
为了让这本“参考书”更准确、更管用,渝北区依托区级质控中心,对全区健康档案开展质控管理。截至目前,渝北区已成立了23个医疗质控中心和渝北区家医质控管理中心,共汇聚来自各个医疗专业的专家成员200余名。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上下多措并举,建好、管好、用好“健康记录本”。
建好“健康记录本”,精准服务清底数。为稳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区卫健委依托区人民医院成立了渝北区家医质控管理中心,联合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二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了家医质控专家组、家医签约指导组、家医质控督查组。自该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医疗展相关业务培训,指导家医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同质化,提升家医业务能力,增强患者信任度。今年上半年,帮助基层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7万余份,开展家庭医生强基培训224次,培训1万余“质控惠民”目标,开展家医签约覆盖率、知晓率以及健康档案的质控督查,为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据悉,渝北区家医质控管理中心正持续开展高人次;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0.31%,同比增长2.45%。
管好“健康记录本”,看病省心又安心。全区各医疗质控中心通过统一标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孕妇和婴幼儿居民健康档案的内涵质控指导,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至各基层医疗机构,并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发现的问题,每季度开准和质量把关,尤其提升了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让家庭医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更贴心的健康管理和慢病随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5项,问题有效解决率达到94.2%,医疗纠纷率同比下降15.9%。
用好“健康记录本”,上下转诊更顺畅。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负责维护和更新居民的健康档案,这是管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完整准确的档案,家庭医生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居民也逐渐养成了“看病找家医,健康找家医”的习惯。目前,渝北区构建了“筑基——固枢——领航”三级质控体系,建立以基层家医质控为基础、区级枢纽质控为支撑、市级质控为引领的三级联动质量保障网络。基层家医在区级质控中心的技术指导和日常质控下,确保健康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及时更新;区级质控中心统一标准、强化监管,对健康档案进行质量审核把关;市级专家优化质控标准,定期对区级质控中心开展指导与培训。依托三级质控网络,健康档案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实现互相调阅、信息共享,上下转诊更顺畅了。截至目前,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区级医院的患者为1万余人次,从区级医院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近7000人次,让群众看病更方便。
接下来,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发力,让这本呵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记录本”发挥更大效能,纵深推进医疗“质控强基”工程,积极探索AI赋能质控新路径,推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直达居民身边。(记者 周新宇 通讯员 雷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