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卫生院的筛查合格率能到94%,搁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近日,在重庆市结核病筛查技术培训会议现场,一名医生翻出2022年的培训笔记时说道。在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战场上,像这样的基层医生正成为防控主力,其背后是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以“五项先锋”为引领,创新开展结核病筛查技术培训,构建起“三新三全”培训体系的成果。
2025年重庆市学校结核病筛查技术培训现场。
数据显示,通过机制创新、内容重构与全域覆盖,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以“小切口”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筛查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的大难题,推动重庆市结核病筛查技术合格率从2022年的61.89%提升至2024年的92.22%,为结防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数据溯源 直击基层筛查短板
2021年,市结防所在基层督导时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质量参差不齐。深入剖析显示,基层人员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操作流程不规范、结果判读误差三大技术短板。
“筛查是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基层技术短板如同‘筛子漏水’,会导致患者漏诊漏管。”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党总支书记范君表示,要想终结结核病,就必须把牢预防关,强化基层培训,其中坚实技术支撑是关键。为此,市结防所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组织专家团队带着问题下沉27个区县深入调研,全面剖析数据本质,围绕如何提升筛查质量探寻破解问题的办法。
创新培训体系 构建闭环管理
破题从2022年开始。重庆启动结核病筛查技术专项培训,首开“培训+考核”模式。“没人做过,我们就自己摸索。”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医教科科长张文介绍,培训聚焦结核病筛查技术,探索“理论-实践-考核”的全新培训模式,并摸底基层人员技术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考核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优化培训模式。
到2023年,培训模式升级为“1+5”:市结防所统筹1场质控培训,联动5个区域骨干培训。培训、总结、数据分析、培训方案完善……通过三年实践和不断升级,该培训已形成“训前摸底-理论巩固-操作指导-考核评估-反馈强化”的全链条培训流程,建立起了根据疫情形势分类分层分级的“一站式”培训新模式。
“可以说,培训就是为基层‘量身定做’的。”张文介绍,虽说是全市层面的培训,但每次培训都深入基层。根据各区县情况,近10名专家组成的师资团队带着培训耗材下沉基层,通过制定培训方案,以分类授课、提问互动、现场演示、实操练习、学员互评、错题强化等多样化方式,将实训课堂搬到学员面前。目前已在全市共开展培训近20余场次。
理论培训。
成效直接体现在来自基层的认可上。更让人欣喜的是“裂变效应”:九龙坡区、江北区、彭水县、秀山县等区县纷纷主动要求举办专场培训。该培训的影响力在相关媒体报道后,贵州、河北等省特邀培训专班对其业务骨干进行专场培训;“三新三全”模式还多次受邀在全国和其他省市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全域覆盖 推动技术下沉基层
三年来,培训范围从最初的27个区县扩展至全市全部区县,1233名基层卫生专技人员接受系统培训。培训人员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从疾控机构扩展到综合医疗机构、结核病定点医院、乡镇卫生院。培训内容更是涵盖国家指南、皮肤试验操作、真人标本判读、疫情分析等全链条。
现场操作演练。
考核体系也越来越科学。重庆根据学员岗位设置不同评分标准:临床医生侧重诊断逻辑,基层公卫人员侧重操作规范。数据显示,2024年参训人员理论平均分从2022年的68分提升至89分,实操优秀率从35%跃至76%。
“下一步,我们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抓好基层筛查技术骨干培训,并持续推广‘三新三全’培训模式。”范君介绍,重庆正探索建立结核病筛查技术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复训+能力评估,建立结核病筛查专技人员综合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持续擦亮结核病防控的“重庆名片”。(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