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路街道“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
朝天门街道“小红伞”志愿服务站。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探索构建“社区合伙人”基层治理新模式,将社区被动“服务对象”转化为主动参与发展的“合伙人”,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聚焦供需对接 将“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为实现居民“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目标,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利用中石化西南第二普查勘探大队生活区(即“二普小区”)闲置房屋,引进重庆牧有货绿色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为“社区合伙人”,投入350余万元嵌入式打造了“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划分了食堂助餐、老年大学、就业创业、家政上门、果蔬供给等服务区域。
随着“合伙人”的增加,现在的石油路社区步行15分钟左右,既有党群服务中心、医疗护理站、友好驿站、社区食堂、修鞋铺等便民服务,又有咖啡小馆、文创空间等时尚消费新场景,“老社区”里生长出的“新生活”让居民们交口称赞。
据了解,渝中区坚持居民需求导向,通过“敲门行动”、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排辖区资源和居民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持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度,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创新合伙模式 让“单向付出”转变为“双向奔赴”
上清寺街道学田湾社区积极培育个体型、商企型、社群型社区“合伙人”,以小积分撬动大能量,实现合伙人“单向付出”到“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学田湾社区建立社区“合伙人”积分制度,联动重庆捷翠食品有限公司、雀食府大礼堂好吃街等32家辖区爱心企业,成为“商居社”联盟;以社区党委为“轴心”,发展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10余家“社群型”合伙人,打造了“商居社”积分兑换场景,实现积分换商品。依托社区“微网实格”,组织发动微网格员、社区能人、党员志愿者等80余人就地转化“个体型”合伙人,组建壮大义剪、维修、调解等合伙人队伍10余支,为居民开展专业、组团式暖心服务,实现积分换服务。目前,社区已发动社区“合伙人”自主设置“维修、商品、服务”等各类积分兑换点50余个,发布招募计划30余次,居民参与4500余人次,发放兑换券3590张。
强化制度保障 把“潜在风险”化解为“阳光共赢”
为确保“社区合伙人”基层治理模式阳光运行,渝中区印发《渝中区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合伙人”入驻社区办公服务设施的使用维护、收益分配、审核流程及禁止事项等规定,确保基层有章可循、有“资源”可用,同时,鼓励各街道深入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合伙人”机制。
石油路街道制定《“社区合伙人”申请导则》《备案书》《承诺书》、六级评估等制度,透明引进各类社区合伙人30家。同时出台《社区合伙人收益反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约定反哺资金除按10%比例注入社区基金池外,其余委托社区社会企业代管,设独立账套单独核算,反哺资金使用实行项目申报制,明确使用范围,并根据金额逐级审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有效凝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新就业群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探索更多市场化、社会化、可持续的‘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