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马边彝绣这一非遗传承与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7月14日,西南政法大学“策马扬边 送法下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合作社,通过沉浸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为马边彝绣传承发展注入法治力量。
在合作社绣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近距离欣赏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彝绣工艺品,真切体会到“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这一产业发展模式的成效。团队成员换上彝族传统服饰,切身感受“穿在身上的史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穿针引线、起针收针到“盘针绣”,绣娘们手把手教学,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
团队成员向绣娘学刺绣。戎欣恬 摄
随后,该团队与合作社绣娘们召开“知识产权护航彝绣”专题座谈会。团队成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相关内容提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明确原创纹样自创作完成即“自动获得”著作权保护;二是建议合作社将核心传统纹样申请“集体商标”,构建品牌保护体系;三是指导绣娘通过“版权登记”保护个人创新设计权益。
针对绣娘集中反映的“仿制品低价倾销”“设计被擅自商用”等痛点,团队现场演示证据保全方法,强调设计手稿、创作过程影像、交易记录等关键证据的留存技巧,并详细讲解市场监管投诉与司法诉讼的双重维权路径。在这近一个小时的座谈中,团队成员们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绣娘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方法,让绣娘们频频点头称赞,获得了一致好评。
团队与合作社绣娘们召开“知识产权护航彝绣”专题座谈会。戎欣恬 摄
据悉,该团队自今年5月起便开始了关于彝绣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研工作。其中,团队通过线上视频会议,采访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女士。这些扎实的前期调研工作,为此次实地走访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确保活动能够精准对接彝绣传承人的实际需求。
西南政法大学“策马扬边 送法下乡”实践团队于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与绣娘合影。戎欣恬 摄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彝绣传承注入了法治力量,更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时代意义。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带走了彝绣的文化之美,留下了法律的守护之盾。”未来,该团队将持续关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让传统技艺在法治阳光下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戎欣恬 李钰佳 龙运洋 周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