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为 8.1万中小学生建“心理档案”-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10 17:59:38
来源:合川区精神卫生中心

重庆合川为 8.1万中小学生建“心理档案”

字体:

  “就像定期体检一样,现在每个孩子都有了专属的‘心理档案’。”近日,从2025年合川区卫生健康系统心理健康培训会上获悉,该区已为全区8.1万名中小学生完成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动态电子档案,通过“心理CT+四色预警”机制,实现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这一举措让全区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了“数字守护者”。

 

心理健康培训会。

  一张档案卡:从模糊管理到精准画像

  在合川区新华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林的档案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心理CT测评显示其焦虑指数偏高,经班主任反馈和心理咨询室评估,被标记为“黄色预警”,随即启动“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三方干预方案。“就像给心理做CT,哪部分有‘结节’一目了然。”该校心理教师指着系统界面说,档案包含认知能力、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12项维度测评结果,能动态追踪学生心理变化。

心理健康讲座进校园。

  这套档案体系依托区、镇、校三级监测网络构建:区级由精神卫生中心牵头搭建数据平台,镇街卫生院负责基础筛查,学校心理辅导室完成日常跟进。最具特色的是“红橙黄绿”四色分类管理——红色预警学生24小时内启动转介,橙色预警每周跟进干预,黄色预警纳入重点观察库,绿色预警则定期常规测评。据统计,2025年春季学期通过档案筛查出的237名高风险学生,已全部落实“一人一策”干预措施。

  一套组合拳:从单点测评到闭环服务

  “有了档案做基础,干预就像有了‘导航’。”合川区卫生健康委分管负责人介绍,档案并非“死数据”,而是串联起科普、干预、治疗的全链条服务。比如针对档案中显示的“考试焦虑”共性问题,区里同步推出“5·25心理健康周”线上直播,讲解“3分钟呼吸放松法”;对筛查出的贫困生,凭《心理健康风险学生转介单》可到区精神卫生中心享受免费心理治疗,2025年已累计服务150人次。

团体辅导活动。

  在合川中学,心理档案还与校园活动深度融合。该校将“情绪气象台”“社交小船长”等10个主题活动与档案数据匹配,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团体辅导方案。“以前凭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说话。”学校主要负责人说,上学期通过档案发现高一新生人际关系问题突出,随即开展“班级破冰营”,学生冲突事件较同期下降40%。

  一份承诺书:从数据收集到隐私守护

  “孩子的心理数据安全吗?”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合川区在档案建设中特别设置“双保险”:一是技术层面采用区块链加密存储,数据仅对授权的心理教师、医生开放;二是制度层面签订《隐私保护承诺书》,明确学校、医疗机构泄露信息将追责。

  “即使是家长查询档案,也需填写《信息使用申请表》,防止数据滥用。”这种严谨的态度赢得了家长信任。六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坦言,起初担心测评“贴标签”,直到看到学校对孩子的“黄色预警”处理——不是简单约谈,而是通过绘画疗法、亲子沟通工作坊等温和干预,孩子的情绪逐渐稳定。“档案不是评判书,而是成长助力器。”她说。

  据悉,合川区当前正探索将AI分析技术接入档案系统,计划年内实现心理危机预警准确率提升30%。随着这张“心理防护网”越织越密,8.1万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将多一份安心守护。(蒋永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