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高新开发集团某项目认质核价中,有一批采购量较大的超高超大超白玻璃幕墙材料,施工单位报价为3.25万元/平方米,总采购价达6000多万元。
报价过后是认质核价及谈判。在过去,这个过程就是双方的“拉锯战”,短则半月,长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而且由于涉及金额较大,谈判过程中也隐藏着不少廉政风险。
而这次,该集团的负责人员只是用鼠标在电脑上一点,就得到一个建议价格:3800元/平方米,总价为700多万元。
施工单位收到建议价格后,竟然毫无异议,直接就同意了。“拉锯战”没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也没了,啥子“高科技”这么神奇?
智能平台报出“良心价”
“我们在国内首创了工程材料的智能认质核价在线平台。”重庆高新开发集团纪委书记吴胜杰介绍,工程材料费用占项目总成本的30%到40%,是成本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的“牛鼻子”。如今,这个平台用客观、透明的数据,让每一分钱都花在“阳光”下。
要具体了解这个平台,还是得回到开头的案例。从6000多万元降到700多万元,面对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施工方为何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因为这个建议价,不是某个人拍脑袋定的,而是综合了大量客观数据算出来的,跟乙方自己掌握的市场行情基本一致。”该平台建设参与方——中建科创集团斯维尔科技公司西南区总经理余涛介绍,平台构建了一个智能决策“大脑”,价格测算模型主要依托几个维度的权威数据。首先是“信息价”,即各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官方指导价,这是价格的“基准线”。其次是“历史价”,平台接入了国内多个知名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数据库,并整合了重庆高新开发集团自身历史项目的核准价,形成了海量的历史成交数据“蓄水池”。
最关键的是第三个维度“市场价”。“比如我们中建系统,每年有上万亿元的工程项目,这里面就会产生海量的真实交易数据。我们可以参照最新的实际交易来核价,确保价格紧贴市场。”余涛说。
而平台的智能还远不止于此,它的算法模型还会将项目类型、建设周期、材料的国标参数等变量融合计算,最后再经过监理和审价环节的专业把关,最终生成一个高度贴近市场、客观公允的建议价。
“过去是人找数据,现在是数据找人。经办人对材料价格的隐形自由裁量权,被彻底装进了数据库这个透明的‘笼子’里。”吴胜杰形象地比喻道。
成效立竿见影。自2024年9月底系统上线以来,重庆高新开发集团已有162个项目入库,完成了54个项目的认质核价工作。审批流程化“串联”为“并联”,整体时间缩减50%以上,主职主责环节的审批时间从过去动辄以月为单位,压缩到了15天以内。而最核心的核价环节,从过去最长两三个月的“拉锯战”,缩短到最快一天即可完成。
填补国内工程造价领域空白
如今,重庆高新开发集团纪检部门可以利用数字化台账,对超时审批等异常情况进行精准监督和通报提醒。数据云端存储、责任清晰可溯,织就一张数字化、智能化的廉政风险“防护网”。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全国工程造价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材料设备认质核价,一直是一个空白。”吴胜杰指出,这也是传统基建领域诸多顽瘴痼疾的根源所在。过去,工程造价数据并非不存在,而是散落在各个政府部门、软件公司、施工企业和供应商的内部系统中,标准不一、互不联通。
重庆高新开发集团的平台,则通过建立“项目数据库”和“材料价格库”,主动采集并融合了来自市造价信息网、行业主流数据平台以及自身历史项目等多渠道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动态更新的数据底座,实现了从“数据孤岛”到“智慧大脑”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云上资料库”,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赋予了这些沉睡的数据以生命,让它们能够自动抓取、智能分析、主动预警,形成决策“大脑”。
此外,该平台为行业贡献了一个从“事后审计”到“事中干预”转变的治理样本。
传统的监管模式,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面对堆积如山的票据进行“法医式”审计,耗时耗力且难以追根溯源。而新平台通过设置审批超时、核价超额等预警机制,能够实时监测项目进展,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触发提醒,让监督力量第一时间介入处理。
目前,重庆市建委造价站、云南建投集团等单位已对该平台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探讨数据接口合作;重庆开放大学在升级一体化数智监督平台时,也希望参与校企合作,联动人才培养和数据共享。
从“需求驱动”到“理念引领”
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平台,为什么会率先出现在重庆,诞生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
“首先是政策有引领,需求有驱动。”吴胜杰分析道。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重点领域廉政建设的决心和力度空前。作为全市智能建造试点区域,重庆高新区更是政策先行,要求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均应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为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基础。
同时,作为科学城建设的主力军,重庆高新开发集团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工程体量和紧迫的建设任务,对提升效率、防范风险有着最迫切的现实需求。此前,审计部门反馈的“未有效开展认质核价”等问题,倒逼企业加快改革。
然而,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更深层次的动因,源于企业发展的理念之变。
“解决老问题,有时需要新理念。”吴胜杰说,国企工程项目造价领域风险点多,很难完全排除利益输送问题的存在,向顽瘴痼疾“开刀”,必须抓住关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公司想把这个平台作为数据资产的一个重要支撑,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城市建设者,向掌握核心数据资产的科技服务型国企转型。
余涛透露,目前该平台项目已被作为中建科创集团的科技攻关项目正式立项,下一步计划引入更强大的AI大模型,将其从“大数据分析”升级为真正的“智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