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千余名青年学子奔赴巴渝乡间大地-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7 18:00:17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千余名青年学子奔赴巴渝乡间大地

字体:

  “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近日,重庆三峡学院举行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工作培训。18支实践团队,共千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巴渝乡村一线,在田间地头、社区院坝、企业车间等地,以理论宣讲铸魂、以文化传承润心、以科创观察明势、以乡村振兴建功、以教育关爱筑梦,陆续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水的青春实践。

  重庆三峡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和工作培训现场。

  连日来,各实践团队走进乡村社区,讲述红色故事、组织趣味问答,为孩子们种下爱国种子,“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全过程”。实践团面向村民开展宣讲会、座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新思想的核心要义,以身边案例阐释丰富内涵,让基层群众在听得懂、记得住的宣讲中领悟理论力量,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7月1日当天,多个实践团队来到开州区刘伯承元帅故居,追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学子参观刘伯承故居,感悟革命精神。

  从非遗传承到文化自信,实践团队用多元活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在“扎染绘锦绣”活动中,队员们讲解千年扎染历史、手把手传授技艺,大家在一针一线中感受非遗魅力;植物拓印活动则将自然之美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让群众体会“天人共生”的智慧;孩子们在“匠心非遗,美育童心”创意美术课上,用双手勾勒传统文化符号,各地居民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传承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匠心非遗,美育童心”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和当地儿童用双手感受非遗魅力。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重庆三峡学院青年学子们共同的实践目标。多支实践团队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入企业与科研一线探新知:参观重庆海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探寻环保技术创新成果;前往科技小院参观调研,学习农业科技前沿知识;与开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了解园区规划、科创成果与创新创业故事……从环保新技到农业科创,从区域经济布局到高科技产品研发,队员们在观察中学习、在调研中思考,近距离解码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密码”。

  实践团师生在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参观调研科技小院。

  帮助当地果农解决种植问题。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今年来得这么早!”当实践团队走进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等乡村时,村民的热情招呼道出了学校与乡村基层的深厚联结:针对当地桃园基地果农面临的灌溉低效、病害频发、产销脱节等难题,运用专业知识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多年来持续开展家电维修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AI技术帮助当地居民修复老照片、开展农产品助农直播……三峡学院学子以持续接力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万州区大周镇,实践团成员运用AI技术为镇政府珍藏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和动态化处理。

  在万州区开竹村水稻种植基地,实践团队员正在进行直播宣传。

  实践团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为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村民搭建抖音帐号,帮助西瓜销售。

  呵护青苗成长,传递温暖希望。各实践团队用心呵护乡村儿童成长,他们面向当地儿童开展自我防护安全教育,通过小游戏传递安全知识;开设科普实验、音乐体育健课堂,用趣味教学打开知识之窗;讲述“山那边”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去往远方学习,回到家乡建设”的种子。

  实践团队在万州区石峰社区开展科普实验活动,助力儿童成长。

  重庆三峡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开展,青年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在广袤大地上且行且思,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青春智慧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