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党支部多年来一直积极落实医院党委“345”党建工作理念,实现党建业务高质量融合与学科高质量发展“双推动”。支部获批重庆市乳腺癌临床诊疗中心、重庆市乳腺肿瘤智能重点实验室,荣获重庆市科教文卫体工会先进职工小家、重庆大学优秀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党员责任区与党员示范岗建设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院党建工作专刊》刊载。
讲政治、强思想,强化党建“统领力”
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行“党课开讲啦”微党课大比拼,广泛开展红色研学、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先进模范等活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利用好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等线上平台,“分享+问答”调动学习热情,支部人均2.8万积分。
强化班子建设。围绕中心工作打基础、创品牌、亮特色,确立了党支部基础工作和创新工作相互融合的“双轮模型”制度,支委分工明确,主动担当,形成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的工作机制,为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强化党建责任。落实“质量党建”工程,支部党建专项考核在全科综合目标考核中占比33.33%,支部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双述双评”制度,党建工作在年度常态化检查考核均为优秀,科室名列前茅,以扎实的党建工作推动学科全面发展。
夯基础、严体系,锻造组织“保障力”
夯实基础建设。紧扣党支部“八有-六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立健全“3册5本”“9大类17小类”支部台账,推动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创新双培双带。牢固树立“人才强科”意识,推动党员+骨干“双培养”,党建+业务“双带领”,将业务能力作为发现、培养党员的重要依据。科室现有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41人、研究生导师5人;支部高知党员占比达75%。注重关心关爱,党建带工建、团建,联合开展“一封廉洁信”、生日天使等系列活动,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职工之家,切实增强职工归属感获得感。
突出政治功能。严格执行“双会”制度,落实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决策,支部把好政治关和医德医风关,科室人员无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创载体、促融合,提升学科“发展力”
融合共建推动服务提升。依托“融合发展共同体”“肿瘤防治共同体”载体,借助西部乳腺专科联盟、曾晓华教授科普工作室,实现党建结对、业务联动,开展学术交流、义诊20余场次,发表科普文案3000余篇、科普视频音频400余次、直播70余次,累计观看30万+,全面提升区域内乳腺肿瘤诊治水平和服务辐射力。
党建品牌促进业务发展。自2018年坚持创建“规范诊疗 康复同行”党建品牌,支部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强化攻坚带头作用,开展影像技术引导下定位活检、保乳整形和乳房重建等新技术,中心年门诊量6.5万人次、年收治患者1.5万例,年手术台数5千例,DIEP整形与修复技术已实现西部一流、重庆第一,为众多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康复希望。
区岗建设凸显示范作用。以学科重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将党员责任区与党员示范岗有机结合,创新“支委建区、党员管岗、群众入组”模式,设置科研创新、医护质量、党群专项等19个区岗,实现党员教育、科学管理、作用发挥、组织凝聚“四合一”。在区岗建设“当先锋、作表率”带领下,日间诊疗服务搭建了乳腺癌患者全生命、全周期的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学科团队获批国自科基金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67项,研究经费1200万元,发表论文220篇,SCI 57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展示交流,区岗建设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院党建工作专刊》刊载,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