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出村、进城,是不少农村青年的共同选择。如今,看准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机遇,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青年选择“逆向”奔赴、回乡创业,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从“看天干活”到“看屏操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一机在手不下田”,从“一身力气百身汗”到“机器来把农活干”……在这些“新农人”的积极参与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得到广泛应用,“一人可耕万家田”“一根网线连田头”正在成为现实。
在重庆市梁平区,有一位“新农人”把预约农业社会化服务做成了像叫网约车一样简单,他就是重庆市梁平区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味源合作社”)理事长李世飞。
走进梁平区屏锦镇的一片农田,首先听到的是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李世飞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进行无人机除草作业。“今天我们服务的面积一共有350亩,用无人机一天就完成,过去好几天都干不完。”李世飞兴奋地说,“既然是‘新农人’,就不能走父辈‘面朝黄土’‘肩挑背扛’的老路。在我们这里,农户动动手指就可以在小程序下单,预约想要的服务,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就可以了,这就是信息化、科技化的作用。”
李世飞很瘦,总是戴着一副深色边框的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但是,长期的户外工作,还是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日晒的痕迹。2010年,恰逢梁平区鼓励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让这位原本在五星级酒店担任厨师的年轻人返乡做起了“新农人”。自那时起,从流转320亩土地种植花椒起步,这位“掌勺人”转型当起了“田保姆”。
李世飞所说的“农户动动手指就可以下单的服务”,是一款名为“重庆味源农业”的小程序,农户可以通过它在线上预订“耕种防收”全流程的社会化服务。服务申请一经提出,合作社里的农机手和飞手就可以收到抢单提示,系统也会依据算法为农户匹配最合适的服务提供者,其运作模式和城市里常见的网约车小程序或者外卖小程序类似。
“我们这个小程序,提供的是精准的撮合服务。一方面,农户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社会化服务,不误农时。另一方面,农机闲置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农机手的收入也更多了。以前是人等订单,现在是订单和人‘双向奔赴’。”李世飞感慨道。
有了便捷的线上预约渠道,李世飞团队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如今,味源合作社每年的作业面积可以达到5万亩,覆盖四川、陕西、山东、安徽等地,甚至还有远在新疆的农户指定他们前去服务。“你们记者总是出差,谁说农民不能经常出差赚钱呢?”李世飞幽默地说。
目前,味源合作社拥有的各式农机超过了80台,光是机器人就有履带割草机器人、履带打药机器人两类。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机利用率,李世飞还开发了“味源合作社农机平台”,用以实时监控各台农机的使用情况,实现了农机调度的线上化、智能化。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李世飞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的资金需求也随之增加,更新和维护设备更是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在一次日常走访中,农业银行重庆梁平支行工作人员获悉了李世飞面临的资金难题,以纯信用方式向其发放了30万元“富民贷”,为他采购农机、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金融助力。
农业银行重庆云龙支行网点负责人周东介绍:“‘富民贷’依托银政合作构建起的风险补偿机制,正好可以解决部分新农人面临的‘担保难’问题,很受这部分客户的欢迎。”
有了资金支持,李世飞发展现代农业的底气更足了,信心也更强了。如今,他还当起了重庆市梁平职业教育中心的讲师,不仅可以将现代农业的理念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到味源合作社参与兼职实训的机会。
如今,在全国各地,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应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希望田野”,化身“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相伴其间,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助力“新农人”“农创客”扎根沃土、茁壮成长。(王实 潘钰琳 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