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戴牙套来矫正牙齿的人越来越多,而“戴牙套会让人变成“牙套脸”的说法也不胫而走,让许多有矫正牙齿需求的民众产生顾虑。“‘牙套脸’其实是正畸界的一个‘背锅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治医师翟启明表示。
翟启明解释,牙套脸是指正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凹一突”现象:颧骨显高、太阳穴和脸颊凹陷、法令纹加深,看起来略显老态。不过,这可不是骨骼变形,而是因为面部肌肉和软组织“偷懒”了!就像长期不健身的人肌肉会萎缩,咀嚼肌也会因为戴牙套后“工作量骤减”而变薄,导致颧骨失去支撑显得突出。
为什么会出现“牙套脸”?
咀嚼肌萎缩:因佩戴矫治器后出现暂时性的咀嚼频率降低,很多患者在正畸加力后因牙齿酸痛会长期吃软食,让咬肌和颞肌“躺平罢工”得不到充分锻炼而萎缩,导致颧骨失去肌肉支撑显得突出。
面部脂肪流失:矫正初期由于牙齿酸痛或饮食受限可能导致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加剧面部凹陷。
年龄与软组织增龄性变化:随年龄增长,胶原蛋白流失加速,颧脂肪垫下垂,若在此过程中刚好又进行了2-3年的正畸治疗,那么在矫正之后可能这种改变会更加明显。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做矫正也会问到,我们小孩儿做完矫正会不会“牙套脸”呢?”翟启明表示,其实小孩子可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儿童的肌肉、牙齿代偿能力比较强,极少出现“牙套脸”。
哪类人群做矫正之前要做好出现“牙套脸”的心理准备呢?
30岁以上女性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皮肤弹性下降、脂肪流失加速,叠加拔牙或正畸影响会更明显。
颧骨高、脸型偏瘦的人:原本骨性特征突出,软组织一减少,轮廓变化更明显。
如何预防?
维持正常的咀嚼功能:虽然矫正期间有一些进食的限制,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当一个合格的“吃货”!即使不能啃食硬物,也不能长期吃软食、流食,可以切小块食物用后牙咀嚼。正畸期间尽量保持吃正常的食物,改变进食方式即可,不仅可以维持咀嚼能力,也保证了营养的均衡摄入。
肌肉训练:可做表情肌训练,也可适当咬咬胶棒、咀嚼口香糖等增加咀嚼力,但是这种训练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避免训练不当引发关节问题。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医生对面型的评估、对矫治器的合理选择以及矫治力的合理控制,可以个性化的设计矫治方案、减少患者在矫治过程中的不适,减少正畸过程中“牙套脸”的出现。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牙套脸”也不要过于恐慌,在正畸结束后,随着咀嚼力的恢复,“牙套脸”也会慢慢缓解。同时,对于变化特别明显或对于自身面容特别在意的患者,还可以通过面部注射改善。
牙套脸的发生率其实并不高(约1%-5%)。即使没有经历过矫正的人群,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带来的咀嚼力改变(如拔牙)或面部胶原蛋白、脂肪流失(年龄增长)而形成类似“牙套脸”的改变。“牙套脸”更像一个“阶段性皮肤管理问题”,通过科学矫正+主动咀嚼训练+营养管理,多数人能避开或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