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小朋友在“星期日英语班”学习英语。记者 李周芳 李志峰 摄/视觉重庆
4月26日,周六,下午6点,小学四年级的小辰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抓起书包和妈妈骑着电动车出门了。半小时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5楼教室,他和陆续赶来的孩子准备上课了。
每周六晚7点到8点半,这里会准时举行免费的“星期日英语班”。讲台下不是大学生,而是小朋友;讲台上站着的既有大学老师,也有大学生志愿者。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班已经坚持了44年。6500余名青少年学生、4000余名成人学生、2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200余名教师志愿者,在西南大学形成了由学生、志愿者和大学之间的“三向奔赴”。
大学教室传来小学生的朗读声
当小辰来到5楼时,楼道里喧闹不已。他熟悉地拐进教室,一边和老朋友小铭打招呼,一边坐到座位上。
时针指向7点,楼道里渐渐安静下来。“小陈老师好。”初级A班的10多名同学纷纷向老师问好。小陈老师,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陈鹏屹,也是初级A班的授课老师。
课堂上,陈鹏屹为同学们讲解了she和he的区别,并教他们如何用颜色单词造句。他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用新学单词造句,让其他同学来猜测描述的是谁。
轮到小辰时,他大声说:“He has black clothes。”同学们根据“he”以及“black clothes”等关键信息,异口同声喊出“小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同学都有收获。
隔壁的初级B班课堂同样精彩。两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担任英语老师,正在上一节名为“A New Dog”的课程。学生们时而用中文表达理解,时而用英语大胆交流,有的还主动分享对新单词的理解和心得。
“星期日英语班”共设有五个班,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和英语水平,分为1个中级班、2个初级班和2个基础班,每个班有10-25名同学。给他们讲课的,大多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学院教师有时也来上课。
“附近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免费听课,有些已经坚持四五年了。”一位志愿者说。
“娃儿在这里不但学了英语,还交了朋友,还说等他长大了也要来这里当老师。”一位家长说道。
周六上课的“星期日英语班”
周六上课,为何叫“星期日英语班”?这背后还有一段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
时间回到1981年。当时,全国兴起学习英语的热潮,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当时重庆市208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与妻子易启贵,便在自家客厅创办了免费英语学习班。当时职工每周只有周日休息,所以培训班都安排在周日上,并取名为“星期日英语班”。
开班初期,没有专业教材,陈岭峰夫妇就亲手刻蜡纸油印讲义;课桌椅不够,学员就自带板凳。首批学生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大家挤在狭小的客厅,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随着人员增加,客厅已无法容纳所有学员,教学地点也多次变动。
幸运的是,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即如今的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关注并支持这个公益项目,他们不仅选派师生义务上课,还提供了教学场地。
1993年,陈岭峰离世,易启贵独自扛起班级管理重任。2010年,72岁的易启贵将“星期日英语班”正式移交给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接手后,便成立了玉兰志愿者服务团。
玉兰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朱娜娜称,再后来成人学员逐渐减少,“星期日英语班”就专门针对孩子开课。考虑到孩子们星期日回家太晚会影响第二天上学,服务团就把“星期日英语班”的上课时间,改在了每周六晚上7点到8点半。
“后来,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上班族有了对外交流的需求,例如北碚综合批发市场的很多老板想学英语。2018年,英语成人班又开了起来,主要教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梅胜利拿出一张老照片说。照片上,一群成年人正围坐一起认真学习。
“再后来,短视频、直播慢慢火起来,成年人学英语的方式越来越多。2023年,成人英语班再次取消。”梅胜利说。
“从创办到现在,这个英语班能坚持40多年不容易,办好‘星期日英语班’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梅胜利表示,只要有需要,这个英语班会一直办下去。
朱娜娜介绍,这些年来,英语班不断积极求变,从最初的重点讲知识,到后来注重口语和听力,还会在每学期期末举行party、舞台剧表演等,就是想吸引更多人参加,让更多人受益。
据了解,截至目前,“星期日英语班”共服务了6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各行各业4000余名成人学生,西南大学25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与200余名教师志愿者先后登上讲台授课。
那些被改变的年轻人
44年来,“星期日英语班”改变了不少年轻人的命运。
玉兰志愿者服务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四川仪表厂有一名姓赵的技术员,1986年参加“星期日英语班”,后来觉得英语太难学了,就准备放弃。陈岭峰一次次找他谈心,终于把他劝回了学习班。1996年,他考上重庆大学机械系的硕士研究生,3年后又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几名教师得知“星期日英语班”的故事后,主动要求给学生授课。他们说,“在‘星期日英语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
被改变的还有很多人。
梅胜利介绍,“星期日英语班”每个班会安排两名志愿教师,他们会根据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和自己的学业计划,按一位主讲、一位辅助的方式轮流上课。一位志愿教师说,“‘星期日英语班’不仅帮助了有学习需求的青少年,也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我第一次站上这个讲台时,也非常慌张。”陈鹏屹说,经过近两年的训练,我多了一份站在讲台上的自信,每次听到同学叫“小陈老师”时,都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
之前做过两年志愿教师的大三学生刘蜀回忆,当时她琢磨出用跳房子、跳格子的方式教孩子区分“in/on”,“现在我在一所学校实习,也经常通过肢体动作游戏教孩子们学习,他们都很喜欢。”
“孩子们经常会在课后给我塞糖果和小零食。”朱娜娜说,去年她带班时,一个小女孩悄悄塞给她一块巧克力,“当时天有点热,巧克力都化了。我相信,多年后,不管我有没有当老师,每当吃到融化了的巧克力时都会想起这一幕,想起这里的真挚、温暖以及自己的初心。”
晚上8点半,下课时间到了,楼道里再次热闹起来。小辰向小陈老师告别后,跟着妈妈骑电动车回家。他一手紧紧搂着妈妈,一手牢牢抱住课堂笔记本,他对妈妈说,“这个英语班,我想一直上下去。”(记者 李周芳 李志峰)